五味子散

五味子散

WU WEI Z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四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82)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肺經 14%
心經 14%
肝經 11%
胃經 11%
脾經 11%
大腸經 11%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味子散的組成中,包含五味子,原因如下:

  1. 固澀收斂,補益肺腎: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補益肺腎的功效。五味子散常用於治療肺腎虛損、津液不固引起的咳嗽、盜汗、遺精、滑泄等症狀,而五味子正是其主要的藥效成分。
  2. 與其他藥材相配,增強療效:五味子散通常由多種藥材組成,五味子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可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五味子與麥冬、沙參等藥材搭配,可以增強補益肺腎、滋陰潤肺的作用。

五味子散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是因為吳茱萸的辛溫燥烈之性,可以 溫腎散寒、止痛止嘔,與五味子酸斂生津之性相輔相成。

五味子散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元氣不足、體虛乏力、氣短懶言、食少便溏等症。而吳茱萸則可 溫補脾腎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消化不良,並可 溫經止痛緩解腹痛、嘔吐等症狀,進一步增強方劑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味子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腎洩」,即五更時分(黎明前)發作的腹瀉,伴隨腹痛,脈象虛弱。此證多由腎陽不足、脾失溫煦所致,中醫稱「五更瀉」或「雞鳴瀉」。古人認為,五更時陰寒極盛,陽氣未振,腎陽虛衰者無法固攝水穀,故腸鳴泄瀉。脈弱亦反映氣虛陽衰之象。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五味子(君藥)
    酸溫收斂,直入腎經,澀腸止瀉,兼能益氣生津,針對腎洩滑脫之標。

  2. 人參、黃耆(臣藥)
    大補元氣,健脾益肺。人參補五臟之虛,黃耆升舉陽氣,二者合用助脾運化,以治氣虛之本。

  3. 當歸、芎藭(川芎)(佐藥)
    當歸補血和血,川芎行氣活血,二者調和營血,疏達肝氣。古人云「瀉責之脾,痛責之肝」,此配伍可緩解腹痛,並防補藥壅滯。

  4. 白茯苓(佐藥)
    健脾滲濕,利水而不傷正,既助參、耆健脾,又分利水濕,標本兼顧。

  5. 生薑(使藥)
    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煎服時加入以助藥力布散,兼緩腹痛。

全方配伍邏輯
以「補腎固澀」為核心,結合「益氣健脾」與「調血和肝」:

  • 補澀並行:五味子收澀止瀉,人參、黃耆補氣升陽,共治下元不固與中氣下陷。
  • 氣血同調:當歸、川芎活血行氣,避免純補留瘀,暗合「治瀉先調氣」之理。
  • 標本兼治:茯苓滲濕以治標,參、耆補虛以治本,契合腎洩「本虛標實」之病機。

此方體現「虛者補之,滑者固之」的治法,推測其功效不僅止瀉,尚能改善倦怠乏力、面色萎黃等氣血虛弱見症。

傳統服藥法


五味子1兩,人參(去蘆頭)1兩,當歸(銼,微炒)1兩,黃耆(銼)1兩,芎藭1兩,白茯苓1兩。
上為粗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痛氣喘闌尾炎肺結核胰臟炎鼻塞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鼻咽腫瘤肺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味子散, 出處:《本事》卷四。 組成:五味子2兩(揀),吳茱萸半兩(細粒,綠色者)。 主治:腎泄。五更泄瀉,腹痛,脈弱者。

五味子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五味子1兩,白朮1兩,紫蘇子1兩(微炒),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桂心1兩,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訶黎勒1兩半(煨,用皮),桔梗1兩(去蘆頭),木香半兩。 主治:肺虛勞損,腸鳴切痛,胸脅逆滿,氣喘。

五味子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五味子1分,甘草半分(炙微赤,銼),當歸1分(銼碎,微炒),人參1分(去蘆頭),白朮1分,麥門冬半兩(去心,焙),赤茯苓1分,桔梗1分(去蘆頭),前胡1分(去蘆頭),黃芩1分。 主治:小兒寒熱往來,不欲乳食,羸瘦,心腹脹。

五味子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五味子2兩,訶黎勒1兩半(煨,用皮),紫菀1兩(洗去苗土),桂心1兩,麻黃1兩(去根節),乾薑半兩(炮裂,銼),前胡1兩(去蘆頭),細辛1兩,款冬花1兩,木香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氣極,寒傷於肺,咳嗽短氣,不得息,胸中迫急。

五味子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 組成:五味子1兩,白石英1兩,鍾乳1兩,款冬花半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桂心1兩,赤茯苓1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紫菀半兩(洗去苗土),紫蘇子1兩(微炒),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人參1兩(去蘆頭)。 主治:風冷入肺,咳逆短氣,語無音聲,舌乾而渴。

五味子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九。 組成:五味子1兩,訶黎勒皮1兩,人參3分(去蘆頭),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前胡1兩(去蘆頭),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紫蘇莖葉3分,大腹皮3分(銼),麥門冬1兩(去心),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甘草3分(炙微黃,銼)。 主治:虛勞氣壅,胸膈不利,喘急,每唾稠粘,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