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溫中坐藥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吳茱萸性溫,味辛,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坐藥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瀉、腰膝冷痛等症,吳茱萸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疼痛症狀。
- 行氣止痛:吳茱萸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吳茱萸能起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溫中坐藥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婦人陰冷」,即女性外陰或下腹部寒冷。此症多因腎陽不足、下焦虛寒,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局部失於溫煦,常伴隨性慾減退、白帶清稀、腰膝酸冷等虛寒表現。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性味與歸經
- 吳茱萸:辛熱,歸肝、脾、胃經,散寒止痛,溫助下焦陽氣。
- 乾薑:大辛大熱,歸脾、胃、腎經,溫中逐寒,助陽通脈。
- 蛇床子:辛溫,歸腎經,外用燥濕殺蟲,內服溫腎壯陽,直接暖宮散寒。
- 遠志:辛溫,歸心、腎經,傳統雖以安神為主,但此方取其辛溫之性,助通絡散寒,兼引藥下行。
配伍邏輯
- 溫陽散寒核心:以吳茱萸、乾薑為君,直驅下焦沉寒;蛇床子為臣,加強局部溫通;遠志為佐使,疏導氣機。
- 外用直達病所:以綿裹納陰中,使藥力直接作用於胞宮與外陰,速效溫通寒凝。
- 內外合治:配合內服「桂附地黃丸」,從根本溫補腎陽,標本兼顧。
推論治療機轉
- 辛熱藥性:透過局部刺激,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微循環,緩解寒冷感。
- 經絡作用:藥物作用於任脈、衝脈所過之處,調理陰血,恢復陽氣布達。
- 祛濕通絡:寒濕兼夾時,蛇床子可燥濕,遠志疏通經絡氣滯,共解寒凝濕阻。
總結:此方以「外治速效+內治固本」為策略,外用藥組辛熱走竄,破除局部寒凝;內服溫補腎陽,根除虛寒之本。體現中醫「寒者熱之」「就近祛邪」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遠志、乾薑、蛇床子、吳茱萸。
上為末。
綿裹納陰中,1日2易。內宜多服桂附地黃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陰部感到寒冷陰囊濕冷
相同名稱方劑
溫中坐藥, 出處:《濟陰綱目》卷七。 組成:吳茱萸、牛膽。 主治:婦人陰冷。
溫中坐藥, 出處:《金鑑》卷四十九。 組成:遠志、乾薑、蛇床子、吳茱萸。 主治:婦人陰冷,由風寒乘虛客於子臟,久之血凝氣滯,艱於受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