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萸熨

吳萸熨

WU YU YU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胃經 20%
脾經 20%
大腸經 20%
腎經 20%
肝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吳萸熨方劑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方劑中加入吳茱萸,可溫暖中焦,驅散寒邪,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腹痛、嘔吐等症狀。
  2. 降逆止嘔:吳茱萸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呃逆等症狀。方劑中加入吳茱萸,可增強溫中散寒的功效,並同時起到降逆止嘔的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吳萸熨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要用於「陰毒傷寒,四肢逆冷」,屬寒邪內侵、陽氣衰微之證。陰毒傷寒為古人所稱之寒極重症,患者除四肢冰冷外,多伴隨心胸絞痛、面色青黑、脈沉細等真寒之候。吳萸熨通過外治法溫通經脈、散寒回陽,以緩解寒邪凝聚所致之疼痛與厥逆。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吳茱萸(吳萸)

    • 性味辛熱,歸肝、脾、胃、腎經,古籍載其能「散陰寒、溫中下氣、止痛」。
    • 一升量重,取其濃烈辛香之氣,透過蒸熱外熨,直透肌膚經絡,驅散沉寒痼冷。
  2. 輔助:酒拌濕+蒸熱+絹袋包裹

    • 酒拌濕:酒性溫通,助吳萸藥力升散,增強滲透性。
    • 蒸極熱:高溫使藥性活化,熱力與辛溫藥協同,破除寒凝氣滯。
    • 雙絹袋互熨:以交替熱熨維持溫度,持續刺激「心胸(膻中、心俞)」與「足心(湧泉穴)」兩處關鍵部位:
      • 心胸:近心臟與上焦,溫通以助陽氣宣發。
      • 足心湧泉:腎經起點,溫之可引火歸元、通達下肢厥逆。
  3. 作用邏輯

    • 以「熱因熱用」之法,外熱引動內陽,迫使陰寒之邪從表透散。
    • 吳茱萸的辛熱走竄特性,配合酒與蒸熱的物理溫通,形成藥力與熱力雙重作用,快速緩解寒性痛症。

外治法的中醫理論依據

此方體現「急則治標」思維,避開內服藥物的脾胃吸收障礙(陰寒盛時可能嘔吐拒藥),直接從體表經絡著手。寒主收引,導致氣血不通則痛,熱熨能鬆弛脈絡、促進氣血運行,符合《內經》「寒者熱之」的治療原則。

總結

吳萸熨透過藥物與物理溫熱的結合,針對寒邪直中三陰、陽氣閉阻之證,以局部刺激啟動全身陽氣,屬古代急救外治法的典型案例。其設計巧妙結合藥性、穴位與溫度,展現中醫「內病外治」的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吳萸一升。酒拌濕,絹袋2個包,蒸極熱,互熨心胸足心。候氣透,痛即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吳萸熨, 出處:《仙拈集》卷一。 組成:吳萸1升。 主治:陰毒傷寒,四肢逆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