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熨方

蒸熨方

ZHENG YUN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胃經 20%
脾經 20%
大腸經 20%
腎經 20%
肝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降逆止呃之效。蒸熨方多用於治療寒性疼痛、脘腹冷痛、嘔吐呃逆等症。

加入吳茱萸,一方面可以溫暖經脈,驅散寒邪,緩解疼痛;另一方面,其止痛止嘔的作用,能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嘔吐、呃逆等症狀。此外,吳茱萸還有降逆止呃的作用,可以改善胃氣上逆引起的呃逆。因此,蒸熨方中加入吳茱萸,可起到溫中散寒、止痛止嘔、降逆止呃的多重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蒸熨方》**記載主治「傷寒,四肢厥冷」,此症狀於中醫學中屬「陽氣不達四末」之病機,常見於傷寒病過程中寒邪閉阻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手足失於溫煦。此方以外部蒸熨之法,旨在透過溫熱刺激驅散寒邪、疏通經絡,促使陽氣外布,改善四肢冰冷。

二、組成藥物與邏輯推理

  1. 芥子(白芥子或黄芥子)

    • 性味功效:辛溫,歸肺、胃經,傳統用於溫肺化痰、散結通絡。其辛溫之性可散寒開痹,且富含揮發性成分(如異硫氰酸酯),能刺激皮膚,促進局部氣血循環。
    • 外用機理:蒸熟後更易釋放藥性,透過熱力與藥性雙重作用,深入肌腠,開泄腠理,驅散寒濕之邪。
  2. 鉛丹(四氧化三鉛)

    • 性味功效:辛微寒,有毒,傳統外用具殺蟲收斂、拔毒生肌之效。然此方中與芥子搭配,可能取其兩用:
      • 物理作用:鉛丹質重,與芥子混合後可增加藥末附著力,延緩散熱,使熱力持續滲透。
      • 中醫取象:鉛丹色赤,仿「火性炎上」之象,與芥子辛溫相輔,強化溫通之力。

三、治療原理推導

  1. 溫通散寒:芥子辛溫蒸熨,直接溫暖肢體,解寒邪凝滯;鉛丹雖性微寒,但在熱力作用下協同芥子走竄,助藥性透達。
  2. 刺激腠理:芥子外用常致皮膚發紅發熱,可視為「外治法之發汗」,透過開泄腠理,引體內陽氣外發,改善厥冷。
  3. 經絡傳導:熱力配合藥物,沿經絡傳導,尤其適合寒邪深入未至臟腑之證,避免內服藥之耗正。

四、方劑特點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針對寒厥選藥簡峻:

  • 芥子為君:以辛溫之力為主導,破除寒凝。
  • 鉛丹為佐:非取其毒性,而利用其質地與象思維,輔助藥性持久。
  • 蒸熨為法:結合熱療與藥療,符合「寒者熱之」治則,尤重局部效應。

結語

《蒸熨方》以簡潔配伍,透過體表刺激調動陽氣,展現古人對「內病外治」的靈活運用。其邏輯立足於中藥性味、外用物理特性及經絡理論,雖鉛丹現代已知毒性,然古代取其外用之效,亦反映特定時代的用藥思路。

傳統服藥法


芥子(蒸熟,焙)1升(為末),鉛丹2兩。
上和勻,分作兩處,用疏布袋盛之。
更換蒸熟,熨痛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蒸熨方,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一。 組成:吳茱萸(湯洗,焙乾)3升。 主治:傷寒,四肢厥冷。

蒸熨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 組成:芥子(蒸熟,焙)1升(爲末),鉛丹2兩。 主治:遁屍飛屍,及暴風毒腫流入頭面四肢;走註風毒,疼痛流移不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