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泄瀉五腎丸中加入補骨脂,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溫腎壯陽:補骨脂性溫,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瀉的功效。對於因腎陽不足、脾腎虛寒引起的泄瀉,補骨脂能溫補腎陽,促進脾胃消化功能,從而起到止瀉的作用。
二、溫脾止瀉:補骨脂亦能溫脾暖胃,對於寒濕泄瀉或脾虛泄瀉,補骨脂能溫脾散寒,固澀止瀉,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泄瀉五腎丸中加入胡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固腎澀腸:胡桃仁性溫,味甘,入腎、肺經,具有補腎固精、澀腸止瀉之效。泄瀉五腎丸主治腎虛脾弱、腸滑不固所致的泄瀉,胡桃仁可以補腎固精,收斂腸道,有助於止瀉。
- 潤腸通便:胡桃仁兼具潤腸通便之功效,對於因腸燥便祕而導致的泄瀉,胡桃仁可以潤腸通便,改善腸道蠕動,緩解腹瀉。
因此,泄瀉五腎丸中加入胡桃仁,既可以固腎澀腸,又能潤腸通便,對於治療腎虛脾弱、腸滑不固所致的泄瀉,具有雙重作用。
泄瀉五腎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固腎澀精: 五味子味酸甘,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之效,可治療腎虛精關不固引起的遺精、滑精、泄瀉等症狀。泄瀉五腎丸主治脾腎陽虛,腎氣不固,導致的五更泄瀉,而五味子能固腎澀精,防止腎氣下泄,有助於止瀉。
- 益氣養陰: 五味子性溫,能益氣養陰,補脾健胃,對於脾胃虛弱,氣陰兩虛導致的泄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泄瀉五腎丸中,五味子與其他藥材配伍,共同達到益氣養陰,固腎止瀉的效果。
泄瀉五腎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腎止瀉: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腎經,具有溫腎陽、止瀉痢的功效。泄瀉五腎丸針對腎陽虛、脾腎不固導致的泄瀉,吳茱萸能溫煦腎陽,固澀腸道,從根本上改善泄瀉症狀。
- 降逆止嘔: 吳茱萸亦能降逆止嘔,對於因脾胃虛寒、寒氣上逆所致的嘔吐,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泄瀉五腎丸中加入吳茱萸,除了溫腎止瀉外,也能預防或改善伴隨的嘔吐症狀,提升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泄瀉五腎丸」的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如下: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專治「五更腎洩」,即清晨黎明時分(五更)因腎陽虛衰、命門火弱所致的泄瀉,並強調「久不癒者」,屬慢性、反覆發作之虛寒性腹瀉。其病機為腎陽不足,無法溫煦脾土,導致脾失健運,水穀不化而下瀉。五更時分陰寒極盛,陽氣未振,故在此時症狀尤甚。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君藥:破故紙(補骨脂)
- 酒浸蒸製後辛溫之力增強,主入腎、脾經,溫補命門之火,兼澀腸止瀉。
- 命門火旺則能暖脾土,從根本上解決脾腎陽虛所致的五更瀉。
2. 臣藥:胡桃肉
- 味甘性溫,協助破故紙補腎益精,潤腸通便。
- 與破故紙配伍(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青娥丸」),可「水火相生」,既助陽又防溫燥傷陰。
3. 佐藥:五味子
- 炒用收澀性強,酸斂固腸以止瀉,同時滋腎斂氣,防陽氣耗散。
- 與溫補藥相配,標本兼顧,補瀉並行。
4. 使藥:吳茱萸
- 鹽水炒後毒性減,專入肝腎,散寒燥濕,助陽止瀉。
- 其性下行,能引諸藥直達下焦,溫腎暖肝,緩解腹中冷痛。
治療原理
**「補命門相火以補脾」**為核心機轉:
- 溫腎陽:破故紙、胡桃肉補腎益火,吳茱萸散下焦寒邪,三者合力恢復命門相火。
- 健脾胃:命門火旺則脾土得溫,運化水濕功能恢復,瀉泄自止。
- 固澀調節:五味子收斂止瀉,生薑、大枣和中調藥,鹽湯送服引藥入腎,強化溫補之效。
此方體現「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法,通過補腎陽間接補脾,同時兼顧固澀,針對虛寒性久瀉的病本與標症。
傳統服藥法
破故紙(酒浸,蒸)4兩,胡桃肉(去皮)4兩,五味子(炒)3兩,吳茱萸(鹽水炒)1兩。
補命門相火以補脾。
生薑煮棗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錢,臨臥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腎固精、止瀉止遺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腎陽虛、腰酸腿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等症狀,可以服用本方進行治療。但如果有陰虛火旺、口乾咽燥、小便短赤等症狀,則不宜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泄瀉五腎丸, 出處:《吉人集驗方》。 組成:破故紙(酒浸,蒸)4兩,胡桃肉(去皮)4兩,五味子(炒)3兩,吳茱萸(鹽水炒)1兩。 主治:補命門相火以補脾。主治:五更腎泄,久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