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四神丸中加入生薑,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四神丸以健脾益腎為主要功效,而脾胃虛寒則易導致腹痛、腹瀉等症狀。生薑的溫中散寒作用可以緩解脾胃寒涼,改善消化功能。
- 調和藥性: 四神丸中其他藥材如茯苓、芡實、蓮子等,性偏涼,加入生薑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性過寒而損傷陽氣,使藥效更平和。
四神丸中加入大棗,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補益脾胃,和中緩急: 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等功效。四神丸以健脾益氣、固腎止瀉為主,大棗的加入可以加強補脾益氣的作用,緩解藥性,使藥效更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 調和藥性,促進吸收: 四神丸中其他藥材如芡實、蓮子、茯苓等,性偏寒涼,而大棗性溫,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性過寒對脾胃造成負擔。同時,大棗還有助於促進藥材的吸收,提高藥效。
四神丸中加入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腎助陽,固澀止瀉: 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腎經,具有溫腎助陽、固澀止瀉的功效。四神丸主要用於脾腎虛寒所致的腹瀉、食慾不振等症,補骨脂可以溫暖脾腎,助陽氣之不足,固攝脾腎之氣,從而達到止瀉的作用。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四神丸中含有芡實、蓮子、山藥等藥材,具有健脾益腎、固澀止瀉的功效。補骨脂與這些藥物配伍,可以相輔相成,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脾腎虛寒所致的腹瀉。
四神丸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健脾開胃: 肉荳蔻性溫,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可改善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症狀。四神丸主治脾腎虛寒、久泄不止,肉荳蔻有助於溫補脾腎,增強脾胃消化功能。
- 固澀止瀉: 肉荳蔻還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減少腸道蠕動,減少腹瀉。四神丸中加入肉荳蔻,可增強止瀉效果,並緩解腹痛。
總體而言,肉荳蔻在四神丸中發揮溫中散寒、健脾開胃和固澀止瀉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久泄不止等症狀。
四神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固腎澀精:五味子性酸收斂,具有固腎澀精之效,能收斂腎氣,防止精關不固、滑精遺精等症狀。四神丸主要針對脾腎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腹瀉、消化不良等問題,加入五味子可補腎固精,增強脾腎功能,更全面地改善腸胃功能。
- 斂肺止咳:五味子也具斂肺止咳的作用,能收斂肺氣,防止肺氣散失,適用於脾肺氣虛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四神丸中的芡實、蓮子、茯苓皆有健脾益氣的功效,而五味子則能協同補肺氣,使藥效更佳,有助於整體改善脾肺虛弱的症狀。
四神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溫中散寒,助脾運化: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降逆止嘔之效。四神丸以補脾益腎為主,而吳茱萸的溫中散寒之性,有助於溫暖脾胃,促進脾胃運化功能,更有效地發揮補益作用。
二、 配合茯苓,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淡,入脾、腎經,擅長健脾利濕。吳茱萸與茯苓配伍,一溫一平,相輔相成,既溫中散寒,又健脾利濕,有助於改善脾胃濕寒,增強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四神丸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四神丸,中醫經典方劑,以其溫補脾腎、澀腸止瀉之功,主治脾腎虛寒所致的五更泄瀉,症見大便溏薄、不思飲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腰痠、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等。
組成分析與藥理
四神丸由以下六味中藥組成:
- 生薑: 辛溫,入脾、胃經,具有暖胃散寒、解表除風之效。在此方中,生薑溫中散寒,協助暖脾陽。
- 大棗: 甘溫,入脾、胃經,能補脾益氣、養血安神。大棗益氣補中,扶助脾土,與諸藥合用,增強溫補之力。
- 補骨脂(破故脂): 辛、苦、溫,入腎、脾經,為君藥。其溫腎助陽、納氣平喘、溫脾止瀉,為治療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要藥。
- 肉荳蔻: 辛、溫,入脾、胃、大腸經。具有澀腸止瀉、溫中行氣之效。在此方中,肉荳蔻溫中澀腸,助補骨脂以止瀉,二藥合用,共為臣藥。
- 五味子: 酸、甘、溫,入肺、心、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之功。此處取其酸收之性,固澀止瀉,與補骨脂相配,一補一斂,標本兼顧。
- 吳茱萸: 辛、苦、熱,入肝、脾、胃、腎經。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溫中止瀉之效。吳茱萸溫中散寒,燥濕助陽,既可協助補骨脂溫腎,又能協助肉荳蔻暖脾。
治療原理
四神丸的治療原理,基於中醫對「脾腎虛寒」及「五更泄瀉」的病機認識:
- 腎陽虛衰,命門火衰: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納氣,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本。腎陽不足,則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導致脾陽亦虛。
- 脾陽不振,運化失司: 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陽虛弱,則運化水穀精微的功能失常,水濕內停,清濁不分,下注大腸,而成泄瀉。
- 五更泄瀉,病機關鍵: 五更時分,陰氣最盛,陽氣始生,此時腎陽虛者,陽氣更顯不足,無力溫煦脾土,故而發為泄瀉。正如《景岳全書》所言:「五更五鼓之時,正當少陽初生,陽氣未復,陰氣盛極之時,故令人洞泄不止。」
四神丸中,補骨脂溫補腎陽,為君藥;肉荳蔻溫中澀腸,吳茱萸溫中散寒、燥濕助陽,共為臣藥;五味子酸收固澀,佐以制約過度溫燥,兼以固澀止瀉;生薑、大棗溫中補脾,調和脾胃,為使藥。諸藥合用,溫腎暖脾,固澀止瀉,使腎陽得充,脾陽得運,則泄瀉自止。
古籍記載與臨床應用
歷代醫家對四神丸的應用與發揮,頗有見解:
- 《本草備要》及《醫方集解》記載四神丸原方組成和主治“腎瀉”,並詳細闡述其“火旺生土,土能制水”的機理,指出四神丸能通過補命門相火以溫暖脾胃,使土能克水,從而治愈脾腎虛寒引起的泄瀉。
- 《本草新編》則探討了肉荳蔻和吳茱萸在四神丸中的特定作用,指出肉荳蔻不適用於濕邪侵腎的泄瀉,而吳茱萸的燥性可去濕,使濕氣從膀胱排出。
- 《類證治裁》提到脾腎虛寒者,可用「補中湯合四神丸升攝之」,並有加減方如“四神丸加炮薑、烏梅”,又提到另一種病機導致泄瀉加重,“頭暈口燥,氣墜里迫,溺澀肛痛”,認為是因其溫補助濕釀熱,加劇病情,此論點可提供反思此方劑的辨證要點。
- 《血證論》指出四神丸與烏梅丸皆具「桃花湯之義」,提示其清肺固脫之功。
- 《醫方論》強調四神丸針對「腎瀉」的應用,並根據脾瀉的不同病機,提出了加減用藥的思路,例如肝木旺盛剋土者,重用吳茱萸;否則可去五味子、吳茱萸,改用茴香、木香。
- 《古今名醫方論》明確指出「二神丸」與「五味子散」合用,即為「四神丸」,並認為其療效較理中丸、八味丸更為迅速。
- 《楊氏家藏方》和《瑞竹堂經驗方》則記載了四神丸的另一種組成和用法,主要用於治療腎虛眼疾,與現代常用的四神丸有所不同。此二方皆以枸杞子為主藥,前者加入附子、肉豆蔻、訶子、乾薑;後者則加入熟地黃、白朮、白茯苓,並詳細說明了枸杞子的特殊炮製方法,與《本草綱目》中記載的四神丸組成相似,但《本草綱目》中的四神丸更加明確了枸杞子的特殊炮製方法,將一斤枸杞子分成四份,分別用蜀椒、小茴香、芝麻、川楝肉炒過,然後再與熟地黃、白朮、白茯苓各一兩研磨成粉末,加入煉蜜做成藥丸,每日服用。而《瑞竹堂經驗方》的製法則為枸杞子分四份,分別與川椒、小茴香、鹽、芝麻炒制,再篩去川椒等,只取枸杞子,再與熟地黃、白朮、白茯苓煉蜜為丸,溫酒送下。
總結
綜上所述,四神丸以其溫補脾腎、澀腸止瀉的獨特功效,成為治療脾腎虛寒、五更泄瀉的經典方劑。其配伍精妙,溫而不燥,補而不滯,標本兼顧,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然而,中醫用藥講究辨證施治,四神丸雖效,亦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靈活加減,方能取得最佳療效。
傳統服藥法
上為末,用水一碗,煮生薑四兩(120g),紅棗五十枚,水乾,取棗肉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6-9g),空心食前服(現代用法:以上5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另取生薑200g,搗碎,加水適量壓榨取汁,與上述粉末泛丸,乾燥即得。每服9g,每日1—2次,臨睡用淡鹽湯或溫開水送服;亦作湯劑,加薑、棗水煎,臨睡溫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胃腸積聚忌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神丸, 出處:《赤水玄珠》卷八引東坡方。 組成:肉豆蔻(生)2兩,破故紙(炒)4兩,木香半兩,茴香(炒)1兩。 主治:腎泄,脾泄,下元虛。
四神丸, 出處:《得效》卷十三。 組成:大天麻1兩,天南星1兩(各湯洗淨),防風(去蘆)1兩,薄荷葉半兩。 主治:手足頑麻,痰涎壅盛,頭目昏眩,肩背拘急。
四神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一。 組成:香附米8兩(酒、醋、童便各浸2兩,浸3日,炒),砂仁2兩(炒),蒼朮2兩(米泔水浸,牡蠣粉炒),椿根白皮2兩(蜜水炒)。 主治:白帶。
四神丸, 出處:《內科摘要》卷下。 組成: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 主治:溫腎暖脾,澀腸止瀉,大補下焦元陽。通癸水,保戊土,散虛寒,固真陰。主治:命門火衰,脾腎虛寒,納差便溏,五更泄瀉或産後泄瀉,肚腹作痛。
四神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一引《瑞竹堂方》。 組成:枸杞子1斤(甘州者,擇去枝梗青者,分作4份,先用好酒1盞潤過,不然,空炒過藥性也。4兩用川椒1兩炒,去椒;4兩用青鹽1兩炒,去鹽;4兩用小茴香1兩炒,去茴香;4兩用芝麻1合炒,去芝麻止用杞子)。 主治:補虛益損。主治:腎經虛損,眼目昏花,及兩眼雲膜遮睛。
四神丸, 出處:《古方選注》卷中。 組成:甘枸杞子(揀紅潤者,煮酒1杯,清水1杯和勻,以杞子浸3時,漉出,曬乾,分成4份。以2兩用川椒3錢拌,焙燥,揀去川椒;以2兩用小茴香3錢拌,焙燥,揀去茴香;以2兩同黑芝麻4錢拌,焙燥,不揀去芝麻;以2兩同方解青鹽研末4錢,同焙燥,不揀去青鹽。焙法:以繩掛銅盆,懸火3-4寸,不住手將銅盆浴轉,焙至燥,要枸杞子仍是大紅,焙焦則不靈。各研細),黃甘菊(去蒂,曬)1兩5錢,當歸頭(酒拌,曬)9錢,熟地(白水制)1兩5錢,茯苓9錢,女貞子(淘漂蒸至極黑,酒浸6時,布袋擦去皮)9錢。 主治:目昏雲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