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合四神加減方
SI JUN HE SI SHEN JIA JIAN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慈禧光緒醫方選義》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四君合四神加減方中包含黨參,主要原因如下:
- 補中益氣: 黨參為補氣藥,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之效。四君湯以補脾胃之氣為主,而四神湯則偏重於溫腎健脾,加入黨參可增強補益作用,使脾胃氣血充足,達到治本之效。
- 調和諸藥: 黨參性平和,能調和諸藥,使方劑藥性更為協調,避免燥熱或寒涼之弊。四君合四神加減方中藥味較多,黨參能起到中和作用,使藥效發揮更佳。
四君合四神加減方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四君湯以健脾為主,白朮可補益脾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進而改善氣虛、脾虛、水濕停滯等症狀。
- 燥濕止瀉: 四神湯以固腎止瀉為主要功效,白朮能燥濕利水,對於脾腎陽虛、濕氣困脾導致的泄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白朮在四君合四神加減方中,可謂是健脾益氣、燥濕止瀉的雙重功效,是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物。
四君合四神加減方中加入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陽補腎: 補骨脂性溫,入腎經,具有溫腎助陽、固精止遺的作用。四神湯本身有補脾胃、益氣血之效,但若患者脾腎陽虛,則需加入補骨脂以溫補腎陽,促進脾胃運化,達到雙向調節的效果。
- 止瀉固澀: 補骨脂具有固澀止瀉作用,可治療脾腎陽虛所致的久瀉、滑泄等症狀。四神湯中的茯苓、芡實等藥材也有止瀉作用,加入補骨脂可增強其固澀止瀉的功效,改善患者的腹瀉症狀。
四君合四神加減方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 茯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能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水濕的代謝,進而緩解因濕氣困阻所致的脾虛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四神湯本身偏於溫燥,加入茯苓可平衡其燥性,避免燥傷脾胃,更利於脾胃的恢復。
- 寧心安神: 茯苓還具有寧心安神之效,能安撫心神,改善因心神不寧所致的失眠、多夢、心悸等症狀。四神湯中的芡實、蓮子也有補心益腎的作用,加入茯苓能協同作用,更有效地達到寧心安神之功效。
四君合四神加減方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肉荳蔻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效。四君合四神加減方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內侵所致的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肉荳蔻的溫暖脾胃、化解寒邪之功效,可增強方劑溫中散寒的作用,提升療效。
- 固澀止瀉: 肉荳蔻還具有固澀止瀉之功效,能抑制腸蠕動,減少腸液分泌,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泄瀉有較好的療效。四君合四神加減方中加入肉荳蔻,可加強其固澀止瀉的作用,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四君合四神加減方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止嘔降逆:吳茱萸性溫,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降逆之效。此方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而吳茱萸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並可降逆止嘔,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 調和脾胃,助消化:脾胃虛寒,消化功能減弱,易導致食積、腹脹等症。吳茱萸入脾經,能溫脾健胃,促進消化,改善食慾不振,配合其他藥物,全面調理脾胃功能。
四君合四神加減方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和胃止嘔: 柴胡性微寒,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和胃止嘔的功效。該方劑主要針對脾胃虛弱、氣機不暢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柴胡可以疏肝理氣,解除肝氣鬱結,使脾胃氣機通暢,從而達到和胃止嘔、緩解腹痛的效果。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四君湯補脾益氣,四神湯健脾益腎,兩者合用,可全面調理脾胃功能。但若患者肝氣鬱結,則會影響脾胃運化,導致藥效下降。柴胡加入後,可疏肝解鬱,協調藥性,增強四君合四神湯的療效,使之更全面地改善脾胃虛弱、氣機不暢的症狀。
四君合四神加減方中加入五味子,是基於其 收斂固澀 及 益氣生津 的功效,以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首先,五味子能 收斂固澀,有助於 止瀉 和 固精,配合四神湯中的茯苓、山藥、蓮子,能更有效地 補脾止瀉,緩解因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等症狀。
其次,五味子具備 益氣生津 的功效,可以 滋補肺氣,緩解四君子湯中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可能帶來的 燥熱 副作用,並提升整體 補益 效果,使方劑更適合脾胃虛弱、氣陰兩虛的患者使用。
主治功效
四君合四神加減方:治療脾腎虛寒的中醫方劑
中藥方劑「四君合四神加減方」,主要成分包括黨參、白朮、補骨脂、茯苓、肉荳蔻、吳茱萸、柴胡、五味子。
黨參:補中益氣、健脾胃、生津止渴
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健脾胃、生津止渴、補血、安神等功效。黨參性平,味甘,歸脾、胃經。黨參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人參皁苷、黨參多糖、黨參揮發油等,具有增強免疫力、抗氧化、抗疲勞等作用。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白朮性溫,味甘、苦,歸脾、胃經。白朮含有白朮素、白朮多糖、白朮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利尿、鎮靜等作用。
補骨脂:補陽、補氣、止瀉和健脾胃
補骨脂具有補陽、補氣、止瀉和健脾胃等多種傳統代功效。補骨脂性溫,味苦、辛,歸脾、腎經。補骨脂含有補骨脂素、補骨脂多糖、補骨脂揮發油等成分,具有補益氣血、溫腎壯陽、止瀉固精等作用。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茯苓含有茯苓多糖、茯苓酸、茯苓醇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利尿、鎮靜等作用。
肉荳蔻: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裡溫中
肉荳蔻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瀉、止嘔、下氣消食等功效。肉荳蔻性溫,味辛,歸脾、胃經。肉荳蔻含有肉荳蔻素、肉荳蔻多糖、肉荳蔻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鎮痛、止瀉等作用。
吳茱萸: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
吳茱萸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傳統代功效。吳茱萸性溫,味辛、苦,歸肝、脾、腎經。吳茱萸含有吳茱萸素、吳茱萸多糖、吳茱萸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鎮痛、止瀉等作用。
柴胡: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
柴胡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柴胡含有柴胡皁苷、柴胡多糖、柴胡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鎮痛、止咳等作用。
五味子: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
五味子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五味子性溫,味酸、澀,歸肺、腎、心經。五味子含有五味子素、五味子多糖、五味子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鎮咳、止瀉等作用。
主治功效:現代病名:慢性腸炎、腸結核、慢性痢疾
中醫古代文字:脾腎虛寒
解釋:脾腎虛寒是指中醫認為的脾臟和腎臟功能虛弱,導致寒邪入侵引起的疾病。這種情況下,脾臟和腎臟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從而引起慢性腸炎、腸結核、慢性痢疾等疾病。
傳統服藥法
黨參1錢,於朮1錢(土炒),補骨脂1錢半(炒),茯苓1錢,肉蔻8分(煨,去油),吳萸4分(炒),醋柴胡2分,五味子6分(炙)。
溫補脾腎,澀腸止瀉。
上為細末,合棗泥為丸,重1錢5分。
每服1丸,早、晚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體質虛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君合四神加減方,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義》。 組成:黨參1錢,于朮1錢(土炒),補骨脂1錢半(炒),茯苓1錢,肉蔻8分(煨,去油),吳萸4分(炒),醋柴胡2分,五味子6分(炙)。 主治:溫補脾腎,澀腸止瀉。主治:脾腎虛寒所致的慢性腸炎、腸結核、慢性痢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