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炁丹
JIU QI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5.8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九炁丹中加入熟地黃,乃因其性溫潤,味甘苦,入心、肝、腎三經。熟地黃具有補腎益精、養血滋陰之效,可治療腎陰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心悸氣短、月經不調等症狀。
此外,熟地黃與方中其他藥物如山藥、茯苓等,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滋陰補腎、健脾益氣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體質,達到治療目的。
九炁丹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在於附子性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壯陽、散寒止痛之功效。
方劑中加入附子,旨在溫陽散寒,對於陽氣不足、寒凝血瘀所致的症狀,如心陽虛衰、肢體厥冷、腎陽不足、腰膝酸軟、寒邪入侵、腹痛等,具有明顯的治療作用。附子的強悍藥力,可以驅散寒邪,恢復陽氣,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九炁丹方劑中包含肉荳蔻,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散寒,理氣止痛: 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之效。九炁丹以溫陽補氣為主,而肉荳蔻能溫脾胃,助陽氣,散寒邪,進而理氣止痛,與方劑主旨相符。
- 降逆止嘔,固澀止瀉: 肉荳蔻能降逆止嘔,固澀止瀉,對於因脾胃虛寒、氣逆上衝引起的嘔吐、腹瀉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九炁丹中常加入肉荳蔻,以加強其降逆止嘔、固澀止瀉的功效,使治療效果更全面。
九炁丹方劑中加入生薑,乃取其辛溫解表之性,以助藥力驅散外邪。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經,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散寒解表之功。九炁丹為解表劑,主治外感風寒,症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等。生薑可助藥力發汗解表,驅散外邪,並能溫中止嘔,緩解因寒邪侵襲導致的胃氣不舒、嘔吐等症狀。
此外,生薑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溫通經絡,有助於藥物更快地到達病竈,發揮更佳的療效。
九炁丹方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中散寒,止嘔降逆: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其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降逆之效,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並能止呃逆、嘔吐等症狀。
二、疏肝理氣,止痛消腫:吳茱萸還具有疏肝理氣、止痛消腫之功。對於肝氣鬱結、胸脅疼痛、脘腹脹痛等症,亦有較好療效。
因此,九炁丹中加入吳茱萸,旨在溫中散寒、止嘔降逆,並輔以疏肝理氣、止痛消腫之功效,以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九炁丹方劑中包含補骨脂,主要原因有二:
- 溫腎壯陽,散寒止痛:補骨脂性溫,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九炁丹常用於治療腎陽虛寒所致的腰膝酸冷、陽痿早洩、宮寒不孕等症狀,補骨脂可溫補腎陽,改善陽虛症狀。
- 溫脾止瀉,燥濕止帶:補骨脂亦可溫脾止瀉,燥濕止帶。九炁丹中若包含脾胃虛寒、濕氣較重的症狀,補骨脂可溫脾散寒,止瀉止帶,有助於改善相關症狀。
九炁丹中包含蓽茇,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散寒,行氣止痛:蓽茇性溫,味辛,具有溫陽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效。九炁丹主治寒邪客於中焦,導致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蓽茇可溫中散寒,緩解寒邪對臟腑的侵襲,並促進氣血運行,解除疼痛。
- 調和脾胃,健脾益氣:蓽茇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脾胃虛寒引起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九炁丹中常與其他補益脾胃的藥物配伍使用,蓽茇可起到調和脾胃、健脾益氣的作用,增強藥效。
九炁丹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收斂固精,益氣生津: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精、益氣生津之效。九炁丹常用於治療腎氣虛損、遺精滑泄、津液不足等症,而五味子恰能補腎益氣,固攝精氣,改善津液虧虛,與方劑整體功效相契合。
二、 配伍增效:九炁丹中其他藥材如山藥、茯苓、芡實等,也具有補腎益氣、健脾固精之效,五味子與之相配伍,可增強藥效,更好地發揮補腎固精、益氣生津的作用。
九炁丹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九炁丹方中多種藥材性味偏寒涼或辛燥,甘草可起到調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烈,避免對人體造成損傷。
-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例如,甘草與黃芪配伍,能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與桂枝配伍,能增強桂枝的溫陽散寒作用。九炁丹方中,甘草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九炁丹」主治功效分析
古方組成及各成分功效
九炁丹由以下九味中藥組成:
- 熟地黃(八兩): 滋陰養血、調節體液平衡。
- 製附子(四兩): 溫經散寒、強壯身體。
- 肉豆蔻(麵煨,二兩): 健脾化濕、止瀉固腸。
- 炮姜(二兩): 發汗解表、暖胃消食。
- 吳茱萸(二兩): 行氣活血、鎮痛安神。
- 補骨脂(酒炒,二兩): 益精填髓、補腎助陽。
- 蓽茇(炒,二兩): 祛風除溼、舒筋活絡。
- 五味子(炒,二兩): 收斂固澀、滋潤肺腑。
- 粉甘草(一兩): 和中緩急、護肝利膽、調和諸藥。
古方主治
脾腎虛寒,如五德丸證之甚者。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不居集》吳澄所言:「腎乃胃之關,開竅於二陰,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臟之所主。今腎中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而陰寒獨盛。故於子醜五更之後,當陽氣未復,陰氣極盛之時,令人泄瀉不止也。」
此段文字說明了脾腎虛寒導致泄瀉的病機:
- 腎陽不足,命門火衰: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化生元氣,其中腎陽溫煦全身臟腑,推動氣血運行。腎陽不足,則命門火衰,無法溫養脾土。
- 脾陽虛弱: 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精微,脾陽虛弱則運化失職,水濕內停。
- 陰寒內盛: 腎陽虛則陰寒內生,脾陽虛則水濕不化,二者相加,導致陰寒之邪更甚,損傷脾胃功能。
- 五更泄瀉: 子醜五更之時,陰氣極盛,陽氣未復,此時脾腎陽氣更顯不足,陰寒凝滯,故出現泄瀉不止。
九炁丹的治療原理正是針對上述病機,以溫補脾腎、散寒止瀉為主:
- 溫補腎陽: 方中附子、補骨脂大辛大熱,溫補腎陽,恢復命門之火;熟地黃滋陰補腎,陰中求陽,使陽有所依。
- 溫運脾陽: 炮姜、肉豆蔻溫中散寒,健運脾陽;吳茱萸、蓽茇行氣溫中,助脾運化。
- 收斂固澀: 五味子酸溫,收斂固澀,止瀉止遺。
- 調和諸藥: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諸藥合用,共奏溫補脾腎、散寒止瀉之功,使脾腎陽氣得復,陰寒得散,泄瀉得止,從而達到治療脾腎虛寒證的目的。特別是針對「五更泄瀉」這種脾腎陽虛、陰寒內盛的典型症狀,九炁丹的溫補散寒作用更為明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九炁丹,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熟地8兩,制附子4兩,肉豆蔻(面炒)2兩,焦薑2兩,吳茱萸2兩,補骨脂(酒炒)2兩,蓽茇(炒)2兩,五味子(炒)2兩,粉甘草(炒)1兩。 主治:脾腎虛寒,如五德丸證之甚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