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瘧常山飲

截瘧常山飲

JIE NUE CHANG SHAN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5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0%
脾經 17%
肺經 17%
肝經 13%
腎經 8%
大腸經 8%
心經 4%
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截瘧常山飲方劑中包含穿山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經活絡,驅除瘧邪: 穿山甲性味辛、微溫,歸肝、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散結之效。瘧疾常因外感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發,穿山甲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驅除瘧邪。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穿山甲亦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瘧疾發作時,患者常伴有寒熱往來、肢體痠痛等症狀,穿山甲能活血化瘀,緩解疼痛,改善症狀。

總而言之,穿山甲在截瘧常山飲中,主要發揮通經活絡、驅除瘧邪,以及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瘧疾的效果。

截瘧常山飲中包含草果,主要是因為草果具有以下功效: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草果味辛性溫,能溫中散寒,有助於驅散寒邪,並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瘧疾發作時的寒熱交替、腹痛等症狀。
  2. 燥濕化痰:草果還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可以幫助清除瘧疾發作時產生的痰濕,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病情。

草果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以溫陽散寒,化濕止瘧,起到截瘧止痛的效果。

截瘧常山飲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常山性溫,善於截瘧,但其寒熱互用的特性,容易導致陰虛火旺。知母性寒,味苦,能清熱瀉火,解常山之熱毒,避免其燥熱傷陰。
  2. 滋陰潤燥: 常山辛溫,久服易傷陰耗津。知母則滋陰潤燥,可補益陰液,緩解常山燥熱對人體的損傷,使藥性趨於平和,更適合長期服用。

知母與常山相配,一寒一熱,相輔相成,既能發揮常山截瘧之功,又能避免其副作用,使藥效更加安全有效。

截瘧常山飲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蟲止瀉: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驅蟲止瀉之效。瘧疾患者常伴有腹瀉,且瘧原蟲寄生於人體腸道,檳榔能驅除腸道寄生蟲,減少瘧原蟲滋生。
  2. 增強藥力:檳榔能促進藥物吸收,並能加強其他藥材的療效。常山性寒,檳榔性溫,二者配伍,可相互調節,使藥力更趨平和,避免寒性過重,降低藥物副作用。

因此,檳榔在截瘧常山飲中,既可驅除腸道寄生蟲,又可增強藥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截瘧常山飲方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酸斂止瀉:瘧疾發作時,常伴隨腹瀉,而烏梅味酸性寒,入脾肺經,具有收斂止瀉之效,可緩解瘧疾發作時腹瀉的症狀。

二、和胃降逆:常山性寒,容易損傷脾胃,烏梅味酸能斂脾胃,與常山配伍,可避免常山寒涼之性過於損傷脾胃,起到和胃降逆的作用。

烏梅的加入,不僅可以緩解瘧疾發作時的症狀,還可以保護脾胃,使藥效更加穩定,更利於療效的發揮。

截瘧常山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常山毒性: 常山性寒,毒性較強,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具有解毒、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加入甘草可減輕常山對脾胃的損害,使其藥力更平緩。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調和藥性,使其藥力更協調,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常山擅長截瘧,甘草則能固護脾胃,協同作用,更能有效治癒瘧疾。

截瘧常山飲中包含常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常山為截瘧要藥: 常山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截瘧止痢的功效。其藥理研究表明,常山能抑制瘧原蟲的滋生,有效控制瘧疾發作,是治療瘧疾的經典藥物。

2. 方劑主治瘧疾: 截瘧常山飲主治瘧疾,常山作為方中主要藥物,能有效發揮其清熱解毒、截瘧止痢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瘧疾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截瘧常山飲之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首載於《醫學集成》,後收錄於《醫統》,專治「瘧疾」。瘧疾古稱「瘧病」,以寒熱往來、發作有時為特徵,病因多歸於外感瘧邪、伏於半表半裏,或痰濕內阻、氣機失調所致。方名「截瘧」,意指其效可攔截瘧疾發作,屬古代治瘧專方。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君藥:常山

    • 常山為治瘧要藥,性苦辛寒,擅「劫痰截瘧」,古云「無常山不治瘧」。其有效成分常山碱能直接抑制瘧原蟲,並通過催吐祛痰,消除瘧邪依附之痰濕。
    • 配伍烏梅酸斂,緩和常山催吐之峻性,形成「酸苦湧泄」之勢,使痰濕毒邪從吐而解,故方註云「得吐為順」。
  2. 臣藥:草果、檳榔

    • 草果辛溫,燥濕辟穢,破瘴氣之結,與常山協力祛除膜原之邪;檳榔下氣行滯,助常山利痰,且能殺蟲(古認為瘧與蟲積相關)。二藥共逐伏邪,調暢氣機。
  3. 佐藥:穿山甲、知母

    • 穿山甲(炮)性走窜,古人謂其能「穿透瘧邪巢穴」,散結通絡,适用于久瘧成瘀者(後世去之,或因藥效存疑)。
    • 知母滋陰清熱,防常山、草果溫燥耗陰,針對瘧疾化熱傷津之機轉。
  4. 使藥:炙甘草

    • 調和諸藥,緩和常山毒性,甘緩護胃。

加減邏輯

  • 加半夏、柴胡:去穿山甲後,半夏化痰止嘔,柴胡疏解半表半裏之邪,契合《傷寒論》少陽病治則,強化和解截瘧之力。
  • 吐甚加厚朴、青皮、陳皮:此類行氣降逆藥,可疏利中焦氣滯,應對痰濕上逆之嘔吐,反映「調氣為截瘧關鍵」的思路。

三、治療原理
此方結合「祛痰截瘧」「和解表裏」「調氣化濕」三法:

  1. 祛邪為主:以常山直攻瘧邪,草果、檳榔開達膜原,破除痰濕瘀滯。
  2. 順應病勢:藉吐法驅邪外達,符合「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治法。
  3. 兼顧標本:知母清熱護陰,甘草調和,減峻藥之弊,体现「攻邪不傷正」的配伍智慧。

四、煎服法特點

  • 水酒同煎:酒性辛散,助藥力透達經絡,增強常山等藥行散之效。
  • 露一宿:古人認為可吸收「清露」之清氣,化解藥之燥性,亦可能藉夜間寒涼之氣,抑製溫藥火性。
  • 發前早服:順應瘧疾「先時而治」的截瘧原則,於邪氣未盛前遏止其勢。

結語
此方反映古代醫家對瘧疾「痰濕伏邪」病機的認識,其組方側重「汗吐並行」「痰氣同調」,雖部分用藥(如穿山甲)今已少用,但核心思路(常山配草果、檳榔)仍影響後世治瘧方劑的發展。

傳統服藥法


穿山甲(炮)、草果、知母、檳榔、烏梅、甘草(炙)、常山。一雲加半夏、柴胡,去穿山甲;如吐,加厚朴,或加青皮、陳皮。
上(口父)咀。水酒1大碗,煎至半碗,露一宿,臨發日早服。得吐為順。
(《醫統》卷三十七引《醫學集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截瘧常山飲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截瘧常山飲, 出處:《丹溪心法》卷二。 組成:穿山甲(炮)、草果、知母、檳榔、烏梅、甘草(炙)、常山。 主治: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