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七棗湯

草果七棗湯

CAO GUO QI Z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81)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4%
脾經 20%
肺經 16%
肝經 12%
心經 8%
大腸經 8%
腎經 8%
膽經 4%
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草果七棗湯中加入草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草果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效,能有效驅除寒邪,溫暖脾胃,緩解胃寒所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2. 促進消化,增進食慾: 草果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有助於食物消化吸收,並能開胃健脾,增進食慾,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草果七棗湯中包含常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消食止痛: 常山性溫,味苦,具有溫中散寒、消食止痛的功效。草果七棗湯主治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納呆、嘔吐泄瀉等症。常山溫中散寒,可溫暖脾胃,助消化,緩解寒邪引起的胃痛。

2. 助藥力,增強療效: 常山與草果、大棗等藥物配伍,可增強藥力,達到更好的療效。常山的溫熱之性,可引導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促進藥力直達病所,更有效地緩解寒邪引起的胃痛。

總之,常山在草果七棗湯中起到溫中散寒、消食止痛,以及助藥力、增強療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草果七棗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源於其潤肺止咳、清熱化痰的功效。

草果七棗湯以溫補脾胃、化濕止瀉為主要功效,但若患者伴有肺熱咳嗽、痰多等症,則單用溫補藥物恐難奏效。川貝母性寒,能清肺熱、化痰止咳,與草果七棗湯的溫補功效相輔相成,有助於同時解決脾胃虛弱和肺熱咳嗽等問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草果七棗湯中包含檳榔,主要原因有二:

  1. 消食導滯:檳榔性溫,味辛,入胃經,具有消食導滯、降氣止嘔的功效。草果七棗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滯、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檳榔的加入有助於促進消化,排除積滯,改善消化不良引起的諸多不適。
  2. 行氣止痛:檳榔還能行氣止痛,對於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疼痛,有一定的緩解作用。草果七棗湯中其他藥材如草果、大棗等也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檳榔的加入可以加強此功效,更有效地緩解疼痛。

草果七棗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 草果性溫,味辛,七棗性平,味甘,大棗性溫,味甘,三者搭配,可使藥性溫和,減輕草果的燥熱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負擔。

二、 補益氣血,增強藥效。 大棗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功效,與草果七棗搭配,可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治療作用。同時,大棗的甘甜之味,也使藥物更容易入口,提升患者服藥體驗。

草果七棗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草果七棗湯中,草果辛溫燥烈,大棗甘溫滋潤,甘草的加入可以調和草果的燥性,避免其過於溫燥傷陰,同時也能增強大棗的滋補功效。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補脾益氣,與草果、大棗等藥材共同作用,能更好的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使整體療效更加顯著。

草果七棗湯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斂肺止咳:烏梅味酸性收斂,能收斂肺氣,止咳化痰。草果七棗湯以溫補脾胃為主,但若出現肺氣虛弱、咳嗽不止的情況,烏梅便能發揮其斂肺止咳的作用,使藥效更全面。
  2. 生津止渴:烏梅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能緩解脾胃虛弱所致的口渴、乏力等症狀。草果七棗湯中加入烏梅,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使患者更快適服。

草果七棗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脾胃虛弱所導致的一系列症狀。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草果、大棗等多種藥材,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加入了青蒿。青蒿在中醫中是一味清熱解暑、袪濕除煩之佳品,對於脾胃功能不佳導致的消化不良、腹脹腹痛等症狀具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加入青蒿的原因,在於其能夠協同其他藥材增強整個方劑的功效。一方面,青蒿能有效改善由濕熱引起的各種不適;另一方面,它還能輔助提升脾胃運化功能,幫助患者更好地吸收營養物質。此外,青蒿還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可提高人體免疫力,預防疾病發生。因此,將青蒿納入草果七棗湯之中,不僅能夠增強治療效果,還能兼顧預防保健的作用,使該方劑更加全面地發揮其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草果七棗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瘴瘧」,古代所謂瘴瘧,多指南方山嵐瘴氣引發的寒熱往來、頭痛嘔逆、邪伏膜原之瘧疾,常伴濕濁內阻、脾胃氣滯等證。其病機特點為「濕毒穢濁夾熱」,症狀表現為寒熱交作、胸悶嘔惡、肢體困重,甚至神昏譫語。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草果:辛溫燥烈,擅化脾胃濕濁、辟穢截瘧,直搗膜原之邪,為治瘴瘧要藥。
  2. 常山:苦寒有毒,專治瘧疾,能涌吐痰涎、截瘧退熱,古人視為「劫痰截瘧」之品。
  3. 貝母:清熱化痰,開鬱散結,助常山化解痰濕,兼防穢濁熱毒凝結成痰。
  4. 雞心檳榔:辛散苦降,行氣化滯、破結除脹,兼能利水導濕,協草果宣透膜原濕滯。
  5. 大棗、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緩和常山、草果之峻烈,護胃防嘔逆。
  6. 烏梅:酸斂生津,一則制約燥藥傷陰,二則「酸苦涌泄」助常山截瘧,三防瘧熱耗液。
  7. 青蒿(加倍):芳香透絡,清熱截瘧,尤擅除陰分伏熱,與常山協同增強抗瘧之效。

組方特點與治療邏輯

  • 核心配伍:以「草果+常山」為君,一溫一寒,辛開苦降,直擊膜原濕熱穢毒;輔以檳榔破滯、青蒿透熱,形成「燥濕-截瘧-透邪」三角。
  • 藥量策略:青蒿倍量,凸顯其清虛熱、透伏邪之力,呼應瘴瘧「熱鬱陰分」之病機;大棗七枚(方名「七棗」)重護脾胃,防峻藥傷正。
  • 祛邪兼顧護正:烏梅、大棗、甘草緩燥烈、護津液,體現「治瘧需顧胃氣」之古訓。

可能功效延伸推論

此方不僅治瘴瘧,對濕濁中阻之「暑濕夾瘧」「濕溫初期」或具類似機理者,或可化裁應用。其組方反映「開達膜原、芳化濕濁」思路,後世達原飲等方或受其啓發。

傳統服藥法


草果、 常山、 貝母、 雞心檳榔、 大棗、 甘草、 烏梅各等分, 青蒿倍之。
每服4錢,用水1盞半,煎至7分,通口服,滓再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2. 對草果、常山、川貝母、檳榔、大棗、甘草、烏梅、青蒿過敏者慎用。
  3. 服用本方劑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刺激性食物。
  4. 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5. 服用本方劑期間,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草果七棗湯,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二。 組成:草果、常山、貝母、雞心檳榔、大棗、甘草、烏梅各等分,青蒿倍之。 主治:瘴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