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半貝丸

瘧疾半貝丸

NUE JI BAN BE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1.0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3%
脾經 19%
肺經 19%
肝經 9%
心經 9%
三焦經 4%
心包經 4%
膽經 4%
大腸經 4%
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瘧疾半貝丸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之效。瘧疾常伴隨寒濕之氣阻滯經絡,導致脾胃不和,痰濁內生。半夏可溫化寒濕,燥化痰濁,以利氣血運行,減輕瘧疾發作時的寒熱、嘔吐等症狀。
  2. 和胃降逆: 半夏亦能和胃降逆,止嘔止呃。瘧疾發作時,常伴隨脾胃氣逆,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可降逆止嘔,緩解患者不適,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瘧疾半貝丸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清熱化痰,宣肺止咳:瘧疾常伴有發熱、咳嗽、痰多等症狀,川貝母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宣肺止咳之效,可緩解瘧疾引發的呼吸道症狀。

二、 降逆止嘔:瘧疾患者常伴有噁心、嘔吐等不適,川貝母可降逆止嘔,緩解患者因瘧疾引發的胃部不適。

因此,川貝母在瘧疾半貝丸中起到清熱化痰、宣肺止咳、降逆止嘔的作用,輔助治療瘧疾。

瘧疾半貝丸中包含常山,主要基於其顯著的抗瘧功效。常山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截瘧止痢的功效。其主要成分常山鹼,能有效抑制瘧原蟲的增殖,達到治療瘧疾的目的。同時,常山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因此,常山在瘧疾半貝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效控制瘧疾病情的發展,保障患者的健康。

瘧疾半貝丸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清熱解毒: 瘧疾發病常伴隨肝氣鬱結,症狀如發熱、寒戰、頭痛、噁心等。柴胡具有疏肝解鬱、清熱解毒之效,能調節肝氣,改善患者的肝鬱症狀,緩解發熱等瘧疾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柴胡與半貝等藥物配合,能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的作用。柴胡的疏肝解鬱作用,可以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進一步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瘧疾半貝丸中加入草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止濕:草果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濕、行氣止痛之效。瘧疾常伴隨寒濕內侵,脾胃受損,草果能溫暖脾胃,驅散寒濕,改善消化功能,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2. 行氣散結:草果能行氣散結,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氣血運行,加速藥物吸收,提高藥效。瘧疾發病過程中,氣血瘀滯,藥物難以到達病竈,草果的加入有助於藥效發揮,提高療效。

瘧疾半貝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緩和藥性: 瘧疾半貝丸中其他藥材多屬苦寒,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可中和藥性,避免過度寒涼對脾胃造成負擔,使藥效更平和。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解疼痛、解毒抗炎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驅除瘧疾邪氣,並緩解發病期間的寒熱、頭痛等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瘧疾半貝丸中包含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驅蟲止瀉: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驅蟲止瀉的功效。瘧疾患者常伴有脾胃濕熱,導致腹瀉、腹脹等症狀。檳榔能驅除腸道寄生蟲,並溫脾燥濕,改善腹瀉,緩解瘧疾症狀。
  2. 行氣止痛:檳榔還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通經絡,緩解瘧疾發作時的寒熱交替、肢體疼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瘧疾半貝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傷寒瘧疾」,針對瘧疾典型症狀:寒熱交作(先冷後熱或先熱後冷)、頭痛口苦、心煩口渴,且適用於「一日一發」或「隔日一發」之瘧疾類型。其功效重點在於「行水消滯,化痰截瘧」,反映古代醫家對瘧疾的認識與治療方向——瘧疾多因痰濕、水飲內阻,結合外感瘧邪所致,故以化痰、截斷發作為治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生半夏」與「貝母」為君藥(各16兩),佐以常山、草果等截瘧要藥,其配伍邏輯如下:

  1. 化痰散結,調理氣機

    • 生半夏:辛溫有毒,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針對痰濕內阻、嘔逆之症。
    • 貝母(應為川貝或浙貝):清熱化痰、開鬱散結,與半夏相配,一溫一涼,共奏化痰消滯之效。
      二者合用,化解痰濕濁邪,疏通氣機,消減瘧疾發作之基礎病機。
  2. 截瘧退熱,和解少陽

    • 常山:截瘧要藥,直接抑制瘧邪發作,古稱「無常山不治瘧」。
    • 柴胡:和解少陽,調理寒熱往來,緩解頭痛、口苦等少陽經症狀。
    • 草果:辛香化濁,燥濕截瘧,尤擅破除膜原之濕濁,強化常山之效。
      此三藥協同,直擊瘧邪,調節寒熱,體現「截瘧法」與「和解法」並用之思路。
  3. 行氣利水,輔助消滯

    • 檳榔(4兩):行氣利水、消積導滯,助草果化濕,兼緩腹脹。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生半夏、常山之毒性,兼益中氣。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結合「化痰消滯」與「截瘧祛邪」兩大途徑:

  1. 治標:以常山、草果直接截斷瘧疾發作,快速控制寒熱症狀。
  2. 治本:通過半夏、貝母化痰,檳榔行水,消除內在痰濕積滯,減少瘧邪依附之環境。
  3. 調和樞機:柴胡和解少陽,草果開達膜原,針對瘧疾「邪伏半表半里」之病位特點。

綜言之,此方乃截瘧與調理並重之劑,通過化痰、行水、和解、祛邪,多途徑干預瘧疾發作機制。

傳統服藥法


生半夏16兩,貝母16兩,常山2兩,柴胡2兩,草果2兩,甘草2兩,檳榔4兩。
行水消滯,化痰截瘧。
上為細末,過羅,用冷開水泛為小丸。
大人每次服1至2錢,日2次,溫開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瘧疾半貝丸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 瘧疾半貝丸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腎損害。
  • 瘧疾半貝丸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瘧疾半貝丸,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生半夏16兩,貝母16兩,常山2兩,柴胡2兩,草果2兩,甘草2兩,檳榔4兩。 主治:行水消滯,化痰截瘧。主治:傷寒瘧疾,發冷發燒,頭疼口苦,心煩作渴,一日一發,先冷後燒或先燒後冷,隔日一發的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