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效截藥」方劑中包含「常山」,其原因主要為以下兩點:
- 截瘧功效: 常山味苦寒,性峻,具有截瘧功效,能迅速控制瘧疾發作,對於寒濕瘧尤為有效。神效截藥主要用於治療瘧疾,常山作為主要藥材,發揮其快速止瘧的作用。
- 配合其他藥材: 常山雖然具有截瘧功效,但性寒且毒性較大,需要配合其他藥材來緩和其毒性,並增強其療效。神效截藥中其他藥材,如柴胡、黃芩等,可起到解表、清熱、利濕的作用,與常山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瘧疾的目的。
神效截藥為一方古傳中醫方劑,其配方獨特,旨在治療各種外傷出血、瘡口久不收斂之症狀。在眾多精選藥材中,竟見平凡的「麵粉」入藥,令人好奇其內涵。實際上,麵粉在此方中的應用,主要基於其黏性與吸收特性,能夠幫助止血、促進傷口愈合。麵粉富含澱粉,遇水後形成凝膠狀物質,覆蓋於傷口表面可形成保護膜,防止細菌侵入,同時吸收滲出液,加速傷口乾燥結痂過程。此外,麵粉中的維生素B群與微量元素,亦對皮膚修復有益。因此,在缺乏現代醫藥資源的古代,麵粉成為一種實用且易得的自然療傷材料,被巧妙地融入傳統中醫方劑中,彰顯了古人智慧與自然界的奧妙結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效截藥》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小兒瘧疾」,以「截瘧」為核心目的,即通過阻截瘧邪發作來控制病情。其用法強調「臨發日,五更桃柳湯下」,顯示針對瘧疾「定時寒熱往復」的特性,趁邪氣未盛時提前用藥,尤重時機與藥勢之配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藥:川常山(常山)
- 性味功效:苦辛微寒,有毒,入肝、脾經,為傳統「截瘧要藥」。
- 作用機理:
- 直接抗瘧:古代經驗認為其可祛除「瘧邪」,現代研究證實其含「常山鹼」,能抑制瘧原蟲繁殖。
- 催吐痰涎:瘧疾古人多歸因於「痰濕伏邪」,常山通過湧吐痰涎,破除痰濕凝滯,切斷瘧邪依附。
2. 輔藥:飛羅麵(小麥麵粉)
- 性味功效:甘涼,無毒,具緩和藥性、健脾護胃之功。
- 配伍意義:
- 緩解毒性:常山易致嘔逆,飛羅麵可調和藥性,減輕胃腸刺激,適應小兒體質。
- 賦形固藥:麵粉粘合藥末,便於丸劑成型,並延緩常山釋放,降低迅猛傷正之弊。
3. 製法與增效關鍵
- 九蒸九曬:
- 減毒:反覆蒸曬可降解部分常山毒性,緩和峻烈之性。
- 存效:保留截瘧成分,同時增強藥物溫和透發之力,符中醫「制其用不制其性」原則。
- 酒調製丸:
- 行藥勢:酒性辛熱,助常山藥力上行外達,強化驅邪效果。
4. 服用時機與引藥
- 臨發前五更服:瘧疾發作前用藥,趁邪氣未熾時截斷病勢,符合「截瘧」治法。
- 桃柳湯送服:
- 桃枝:辛溫,活血祛風,助藥力透達經絡。
- 柳枝:苦寒,清熱透邪,與常山協同化解伏熱。
三、方劑整體邏輯
此方以「常山」為君,直擊瘧疾主因;「飛羅麵」為佐,調護脾胃;輔以「酒製」與「蒸曬」工藝,平衡藥效與安全性。全方體現中醫「急則治標」思路,針對小兒瘧疾「正虛邪實」特點,以截斷病勢為主,兼顧小兒嬌嫩之體,避免過度克伐。
傳統服藥法
川常山(末)、飛羅面各等分。
上和勻,用好酒調,九蒸九曬,搗丸如綠豆大。
每取20-30丸,臨發日,五更桃、柳湯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神效截藥,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 組成:川常山(末)、飛羅面各等分。 主治:小兒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