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糕角飲子中加入常山,主要基於其 燥濕止瀉 和 截瘧 的功效。
常山性寒,味苦,歸脾、胃經,能燥濕熱、止瀉痢,對於脾胃濕熱所致的泄瀉、痢疾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同時,常山還有截瘧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瘧疾,特別是寒瘧。
糕角飲子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泄瀉、痢疾等症,常山可以有效地燥濕止瀉,同時也兼顧了截瘧止痛的功效,因此在方劑中被選用。
糕角飲子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是利用其 解表散寒 的功效。淡豆豉性微寒,味甘,入肺、胃經,能解表散寒、宣肺透疹,並有解毒、利濕之效。此方中,淡豆豉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緩解因風寒外襲而引起的感冒症狀,如發熱、鼻塞、咳嗽、頭痛等。此外,淡豆豉也能促進汗腺分泌,幫助散發體內熱氣,達到解表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糕角飲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山瘴瘧」,即因山區瘴氣穢濁之邪所致的瘧疾,古代認為此類瘧疾多夾濕濁、寒熱錯雜,症見寒熱往來、頭痛身重、胸悶腹脹等。方中以祛瘧、化濕、辟穢為核心,強調「當下利為度」,通過通利瀉濁以逐邪外出。
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米糕角(九月九日者)
- 重陽節(九月九日)製作的米糕角,可能取其發酵後微辛溫之性,兼具健脾化濕與輕宣透邪之效,契合瘧疾夾濕的病機。
- 古代認為特定時節製作的藥食(如重陽糕)具備「應天時」的辟穢作用,可緩解瘴氣之毒。
寒食飯200粒
- 寒食節冷飯經發酵,性味甘酸微涼,能調和腸胃、消積導滯,輔助化解瘴濕鬱滯。
- 「寒食」與「重陽」藥食同用,可能有平衡陰陽、調和寒熱之意,對應瘧疾的寒熱交替特性。
恆山(常山)1兩(銼)
- 常山為截瘧要藥,苦辛性寒,能湧吐痰涎、破痰結,直接針對瘧邪伏於少陽、痰濕內阻的病機。
- 其成分「常山鹼」具抗瘧作用,古代雖未知藥理,但經驗上確認其療效。
豉100粒
- 淡豆豉辛涼解表、宣鬱化濁,助常山透達半表半里之邪,並緩和常山的刺激性。
- 與獨蒜配伍,增強辟穢解毒之力,針對瘴氣穢濁之性。
獨顆蒜1枚
- 大蒜辛溫,能通陽散結、解毒殺蟲,古代廣泛用於防治瘴疫,其揮發性成分可辟穢醒脾,輔助消化系統祛濕。
配伍思維與方義
此方以「截瘧(常山)+辟穢(蒜、豉)+調中(米糕、寒食飯)」為主軸:
- 常山直攻瘧邪,蒜、豉化解瘴毒,米糕角、寒食飯調和脾胃、避免攻伐過度。
- 全方通過「汗、吐、下」結合(常山湧吐、蒜豉發散、下利排邪),旨在快速開泄腠理、導邪外出,符合「瘧宜截」的治療原則。
- 「空腹頓服」加強藥效直達病所,「下利為度」反映古代認為瀉下可排瘴毒,但可能需中病即止以防傷正。
總結
「糕角飲子」是古代針對山瘴瘧的經驗方,結合截瘧藥、時令藥食及解毒之品,體現「因時制宜」「穢濁當泄」的治療思路,其組方帶有民俗色彩,但核心藥理(如常山抗瘧、蒜豉解毒)符合傳統醫學邏輯。
傳統服藥法
米糕角半兩(九月九日者),寒食飯200粒,恆山1兩(銼),豉100粒,獨顆蒜1枚。
以清水二大盞,浸一宿,至五更初煎至一盞,去滓,空腹頓服。當下利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糕角飲子, 出處:《聖惠》卷五十二。 組成:米糕角半兩(9月9日者),寒食飯200粒,恆山1兩(銼),豉100粒,獨顆蒜1枚。 主治:山瘴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