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頭散
WU TO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六十八引《博濟》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5.5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烏頭散中包含烏頭,乃因其藥性辛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痙之效。烏頭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根部,其主治風寒濕痺、關節疼痛、齒痛、風寒咳嗽、痰多氣喘等症。
烏頭藥性峻烈,有毒,故臨牀應用需謹慎,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烏頭散中,烏頭通常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以減輕其毒性,並增強其療效。例如,與桂枝、附子等藥材配伍,可增強散寒止痛的效果;與川芎、白芷等藥材配伍,可加強祛風止痛的作用。
烏頭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陽散寒:烏頭性寒,易傷陽氣,乾薑性溫,可溫中散寒,佐以烏頭,平衡藥性,避免寒邪直中脾胃。
二、 助藥力:乾薑辛溫,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烏頭藥效的發揮,使藥力更為順暢,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烏頭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解毒緩和: 烏頭散以烏頭為君藥,性峻烈,毒性較強。甘草性甘平,能解烏頭毒性,緩和其寒涼之性,防止藥物過於猛烈而傷正氣,使藥力更加平和。
二、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使烏頭散中各味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烏頭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古文內容,烏頭散在不同醫書中記載了多種不同的配方和主治功效,歸納分析如下:
一、外用止癢、消腫、止痛
- 《聖濟總錄》:烏頭散(烏頭、吳茱萸、石硫黃、莨菪子)外用可治「諸疥」,特別是「惡疥瘡」。以生油調成糊狀,塗抹患處。方中烏頭、吳茱萸、石硫黃皆具溫燥殺蟲之性,莨菪子有麻醉止痛之效,合用可止癢、消腫、殺蟲。
- 《醫心方》:烏頭散(烏頭、黃柏)可治「鼠瘻及癰三十年」,內服外用皆可。方中烏頭溫經散寒、消腫止痛,黃柏清熱燥濕、解毒療瘡,二藥合用,寒熱並調,既可溫散寒凝,又可清解熱毒,適用於寒熱錯雜之證。
- 《聖濟總錄》:烏頭散(草烏頭、白礬、蜀椒)可治「破傷風發熱頭痛,噁心煩悶」。方中草烏頭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白礬解毒殺蟲、燥濕止癢,蜀椒溫中止痛、殺蟲止癢。三藥合用,既可散寒止痛,又可解毒殺蟲,適用於破傷風之邪毒入侵。
- 《聖濟總錄》:烏頭散治「白虎風走注疼痛不定」。
- 《聖濟總錄》:烏頭散治「久患走注氣疼痛」。方中烏頭祛風除濕、散寒止痛,適用於風寒濕邪侵襲經絡關節所致的疼痛。
- 《聖濟總錄》:烏頭散治「蚰蜒入耳」。方中烏頭具有毒性,可殺蟲,配合醋調和外用,可使蚰蜒等小蟲化為水而排出。
- 《聖濟總錄》:草烏頭散治「腫毒癰疽,未潰令內消,已潰令速愈」。方中草烏頭具有較強的散結消腫作用,配合其他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藥物,可促進癰疽的消散或潰破。
- 《聖濟總錄》:烏頭散治「一切惡瘡」。方中烏頭消腫散結,膩粉(水銀粉)具有較強的殺蟲解毒作用,但毒性較大,應慎用。
- 《太平聖惠方》:烏頭散治「濕疥常有黃水,瘙癢不絕」。方中烏頭祛風燥濕,配合其他清熱利濕藥物,可治療濕疥。
- 《太平聖惠方》:烏頭散治「風腰腳冷痹疼痛」。以釅醋調塗,敷於患處,利用烏頭的溫經散寒、止痛作用,緩解疼痛。
二、內服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 《聖濟總錄》:烏頭散(烏頭、梔子仁)可治「九種心痛」。方中烏頭溫經散寒止痛,梔子仁清熱瀉火,二藥合用,寒熱並調,適用於寒熱錯雜所致的心痛。
- 《蘇沈良方》:烏頭散可治「翻胃」。方中烏頭溫中散寒,配合川楝子、檳榔、木香等理氣藥,可用於寒邪所致的翻胃。
- 《雞峯普濟方》:烏頭散(烏頭、川楝肉、檳榔、木香)可治「吐逆」。方中烏頭溫中止嘔,川楝肉、檳榔、木香理氣和胃,適用於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
- 《太平聖惠方》:烏頭散治「風疰,及五惡氣遊走背心,流出四肢,來往不住,短氣欲死」。方中烏頭溫陽散寒、通經活絡,配合其他行氣活血藥物,可驅散風邪,緩解症狀。
- 《太平聖惠方》:烏頭散治「傷寒中風,語澀,四肢拘急,壯熱」。方中烏頭發散風寒,配合其他解表藥物,可治療風寒表證。
- 《太平聖惠方》:川烏頭散治「婦人風痹疼痛,四肢不隨」。方中川烏頭祛風除濕、通絡止痛,適用於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
- 《太平聖惠方》:烏頭散治「陰毒傷寒,四肢厥冷,脈候沉細,心腹脹滿,腹中㽲痛,咽喉不利,遍身疼痛」。方中烏頭回陽救逆、散寒止痛,適用於陰寒內盛的危重證候。
- 《太平聖惠方》:烏頭散治「時氣轉相染易不止」。方中烏頭具有一定的抗邪作用,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可能有助於控制時疫的傳播。
- 《太平聖惠方》:烏頭散治「風氣入腹,拘急切痛,煩冤不可過時」。方中烏頭散寒止痛,適用於風寒邪氣侵襲腹部所致的疼痛。
- 《太平聖惠方》:烏頭散治「風走注疼痛,及手足拘急,頭痛不可忍」。方中烏頭祛風散寒、通絡止痛,適用於風寒邪氣所致的疼痛。
三、牙痛
- 《奇效良方》:烏頭散治「牙齒疼痛」。方中草烏頭、五靈脂、高良薑、白殭蠶、蓽茇、細辛、乳香皆有止痛作用,其中草烏頭、高良薑、蓽茇溫經散寒,細辛、乳香活血止痛,白殭蠶祛風止痛,五靈脂活血散瘀。諸藥合用,具有較強的止痛效果。外用擦牙,可治療牙痛。
- 《聖濟總錄》:草烏頭散治「牙齒疼痛」。
- 《聖濟總錄》:烏頭散治「風蚛牙疼」。
- 《聖濟總錄》:草烏頭散治「一切風齒疼痛,飲食艱難」。
- 《聖濟總錄》:細辛丸方治「一切風齒疼痛,及蚛牙」。
- 《聖濟總錄》:草烏頭散治「牙齒動搖疼痛,及骨槽風」。
四、喉痹
- 《聖濟總錄》:烏頭散(烏頭尖、膽礬)治「纏喉風喉痹」。方中烏頭散結消腫,膽礬解毒、燥濕、消腫,二藥合用,可治療喉痹腫痛。
- 《聖濟總錄》:如聖散方治「纏喉風,一切喉痹危急」。
- 《聖濟總錄》:萬金丹方治「喉痹危急者」。
- 《聖濟總錄》:勝金散方治「咽喉卒腫,喉痹」。
- 《聖濟總錄》:皁莢方治「急喉痹逡巡不救方」。
- 《聖濟總錄》:治急喉痹方、治喉痹方。
五、其他
- 《聖濟總錄》:烏頭散(川烏頭、桂枝)治「陰疝、腰腹痛,手足逆冷,身體疼」。方中川烏頭溫經散寒、止痛,桂枝溫通經脈,二藥合用,可治療寒邪所致的陰疝、腰腹痛等症。
- 《續醫說》:提到烏頭散在反治法中的應用。例如,治療熱證時,佐以烏頭等辛溫之藥,可以引導寒涼藥物發揮作用;治療寒證時,佐以辛涼之藥,可以引導溫熱藥物發揮作用。
總結
綜上所述,烏頭散的應用非常廣泛,既可外用也可內服。其主要功效為:
- 溫經散寒,除風止痛:適用於風寒濕邪所致的各種疼痛,如心痛、腹痛、關節痛、牙痛等。
- 消腫散結,殺蟲止癢:適用於疥瘡、癰疽、惡瘡、鼠瘻等皮膚疾病。
- 回陽救逆:適用於陰寒內盛的危重證候。
- 燥濕化痰:適用於濕疥、喉痹等疾病。
烏頭散的配方多樣,不同配方的主治功效也有所側重。總體而言,烏頭散以烏頭為君藥,取其辛溫走竄、溫經散寒、除風止痛之功,再根據具體病證,配伍不同的藥物,以增強療效。由於烏頭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烏頭散時,應嚴格按照醫囑,不可擅自用藥。
傳統服藥法
烏頭3兩(炮,去皮),川楝子1兩半,檳榔1兩,木香1兩。上為末。
每服2錢,水1盞,煎至7分,鹽1捻,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頭散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頭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一。 組成:川烏頭3分(去皮臍,生用)。 主治:風腰腳冷痹疼痛。
烏頭散,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六引《楊氏家藏方》。 組成:川烏頭1枚(炮,去皮臍)。 主治:下虛氣就上,風毒攻牙,齒宣動,疼痛虛浮。
烏頭散,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八引《博濟》。 組成:烏頭2枚(生者,去皮臍,坐正角炙),乾薑(生用,去皮)1棗子大,甘草1棗子大。 主治:風蚛牙痛。
烏頭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五。 組成:川烏頭半兩,藜蘆半兩,白礬灰半兩,馬腸根半兩,石菖蒲半兩,硫黃半兩(細研),杏仁半兩(去皮),苦參半兩(銼),膩粉半兩。 主治:濕疥,常有黃水,瘙癢不絕。
烏頭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 組成: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黃芩1兩,乾薑半兩(炮裂,銼),當歸3分(銼,微炒),細辛3分,白朮3分,人參半兩(去蘆頭),漢防己3分,天雄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風氣入腹,拘急切痛,煩悶不可過時。
烏頭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一。 組成: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乾薑半兩(炮裂),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莽草1兩(微炙),雄黃1兩(細研),朱砂1兩(細研),細辛半兩,桂心半兩。 主治:風走註疼痛,及手足拘急,頭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