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丸

ZHI M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胃經 21%
心經 13%
脾經 13%
肝經 8%
腎經 8%
膀胱經 4%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知母丸以「知母」為主要藥材,此乃因其藥性寒涼,味苦,具清熱瀉火、滋陰降火之效。

知母擅長清降肺胃之熱,對於熱病高熱、口渴、咽喉腫痛、咳嗽痰黃、胃火亢盛等症狀皆有顯著療效。

因此,知母丸中以知母為主,旨在發揮其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藥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知母丸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清熱化痰:知母性寒,善於清熱瀉火,而川貝母味甘微苦,性涼,能清熱化痰、止咳。兩者合用,清熱化痰之力更強,適用於熱痰壅肺、咳嗽喘息等症。
  2. 滋陰潤燥:知母能滋陰潤燥,而川貝母能潤肺止咳,兩者配合,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滋陰潤肺,對於熱邪傷肺、津液虧損導致的咳嗽、口乾舌燥等症,療效顯著。

知母丸中加入草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燥溼: 知母丸主治陰虛火旺,症狀多見口乾舌燥、心煩易怒、潮熱盜汗等。草果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燥溼化痰的功效,可以溫補脾胃,助藥力滲透,促進藥物吸收,提升療效。
  2. 協調藥性: 知母丸中知母性寒,黃柏性寒,草果的溫性可以中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導致脾胃受損,並能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最佳效果。

知母丸中加入甘草,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一、緩解知母寒性: 知母性寒,長期服用容易傷脾胃,而甘草性甘平,可中和知母的寒性,減輕其對脾胃的損傷,使藥性更加平和。

二、調和藥性: 知母丸中其他藥材如黃連、黃柏等,也性寒,甘草加入後,可調和藥性,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知母丸方劑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滋陰降火: 鱉甲性寒,味甘鹹,歸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軟堅散結的功效。知母丸主治熱病傷陰,心煩口渴,神昏譫語,或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鱉甲可輔助知母等藥材清熱解毒,滋陰降火,增強藥效。
  2. 滋陰養血,安神定驚: 鱉甲富含膠質,具有滋陰養血、安神定驚的作用。知母丸中知母、黃芩等藥材較為燥烈,加入鱉甲可以緩解藥性,避免過於燥烈傷陰,同時也能滋陰養血,安神定驚,改善心煩失眠等症狀。

知母丸方劑中包含常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知母性寒,善於清熱瀉火,但容易傷胃,而常山性溫,能溫中散寒,並能加強知母清熱瀉火之效,二者相互配合,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溫中散寒,達到協同增效之目的。
  2. 寒熱並用,調和陰陽:知母寒涼,常山溫熱,二者寒熱並用,能有效調節體內陰陽平衡,達到治病求本的功效。例如,對於一些因熱邪鬱蒸所致的症狀,知母能清熱瀉火,常山則能溫中散寒,共同起到清熱解毒、溫中散寒的作用,更能有效地達到治病目的。

知母丸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有以下原因:

1. 解表清熱:淡豆豉性微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解表清熱、疏風散寒的功效。知母丸以知母、黃柏等寒涼藥材為主,容易造成寒涼之氣傷及脾胃。淡豆豉可緩解藥性寒涼對脾胃的損害,同時也能配合知母丸清熱解毒之功。

2. 促進代謝:淡豆豉能促進體內代謝,有助於將藥物中的寒涼之氣排出體外,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影響人體健康。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知母丸」的主要成分包括知母、川貝母、草果、甘草、鱉甲、常山和淡豆豉。各藥材具備不同藥性,當合而為一,產生協同效應,形成「知母丸」,進而發揮多重功效。

**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等症狀。

**川貝母:**性微寒味苦,具有清肺熱、化痰、潤肺、止咳、平喘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肺熱燥咳、乾咳少痰、痰粘難咯等症狀。

**草果:**性溫味辛,具有芳香化濕、溫裡溫中、消食化積、治瘧、降氣、燥濕、解酒毒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瘧疾等症狀。

**甘草:**性甘平味甜,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等症狀。

**鱉甲:**性寒味鹹,具有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等功效。常用於治療陰虛發熱、骨蒸勞熱、肺虛燥咳、消渴、腸燥便祕等症狀。

**常山:**性溫味苦,具有治瘧、湧吐、驅蟲殺蟲和清熱解毒等傳統代功效。常用於治療瘧疾、胸中有痰飲積聚之症、蛔蟲、糞線蟲、鉤蟲等寄生蟲感染以及肝炎、膽囊炎、腎炎等疾病。

**淡豆豉:**性微寒味苦,具有散風熱、降氣、除煩、清熱解毒和消食化積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風熱表症、喉嚨腫痛、瘡瘍腫毒、水腫、腳氣等疾病,也可以治療胸悶、腹脹、逆氣、喘吸、便祕等消化不良問題。

「知母丸」方劑中各藥材相互協調,共同發揮清熱瀉火、滋陰潤燥、芳香化濕、溫裡溫中、消食化積、清肺熱、潤肺、止咳、平喘、驅蟲殺蟲、清熱解毒等多種功效,主治瘧疾、脾寒等疾病。

傳統服藥法


知母、貝母、草果、甘草、鱉甲(酥浸9炙)、常山(細切,用淡豆豉1合,米泔1升,同煎乾)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當發日入麝香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 本品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胰臟炎瘧疾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腎盂腎炎尿道膿傷睡眠障礙咳嗽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知母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五。 組成:知母2兩。 主治:妊娠月未足,似欲産,腹中痛。妊娠頓僕。

知母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二。 組成:知母、貝母、甜葶藶(炒黃色)、杏仁(去皮,研)各等分。 主治:遠年近日,一切咳嗽,不得眠卧者;及遠年上氣喘嗽。

知母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八。 組成:知母、貝母、草果、甘草、鱉甲(酥浸9炙)、常山(細切,用淡豆豉1合,米泔1升,同煎乾)各等分。 主治:瘧疾,脾寒。

知母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二引《朱氏家傳》。 組成:知母6分,鱉甲4分(炙),牡蠣3分,枳殼3分(炒,去瓤),大黃12分(紙裹,煨熟)。 主治:小兒腹痛不調,兼癖氣。

知母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組成:知母(焙)2兩半,烏梅肉(炒)2兩半,肉蓯蓉(切,焙)2兩,常山2兩,豉(炒)2兩,甘草(炙,銼)1兩半,人參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 主治:諸瘧。

知母丸, 出處:《外台》卷十三引《廣濟方》。 組成:知母3兩,常山3兩,甘草(炙)2兩,大黃2兩,麻黃(去節)2兩,黃芩2兩,杏仁2兩(去尖皮,熬),蜀漆(洗)1兩,牡蠣1兩(熬)。 主治:除熱消飲,治寒熱,和胃氣,利小便。主治:瘦病,及久陰黃等。少小、大人脅下有疾,心下癖癥,頭中苦痛,微眩面黃,小便赤色,往來寒熱,手足厥冷,不能飲食,夏秋轉甚,令人淋瀝;或苦手足煩躁,或瘧病之後,餘疹不除,朝瘥夕增,乍寒乍熱,心胸下有疹結,及連瘧後疾不止;或是溫疫,或欲作瘧,頭項苦強,或胸膈間痰熱癖飲;小兒痞疹,脅下癥堅;及傷寒後7-8日結熱,痰積不除,久則寒熱頭痛,逆害食飲,胃中煩躁,夜卧苦煩,朝癒夕甚,有如溫瘧,此是熱結不去,胸膈間痰熱留飲,面黃,小兒壯熱,諸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