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絕瘧煎中包含常山,主要是因為常山具有顯著的抗瘧疾功效。
常山為苦寒之藥,入脾、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截瘧止痢的功效。其有效成分常山鹼,能抑制瘧原蟲的生長和繁殖,並能降低人體的發熱反應。
因此,在絕瘧煎中加入常山,可以有效地抑制瘧疾的發作,並緩解其伴隨的發熱、寒戰、盜汗等症狀,達到治療瘧疾的目的。
絕瘧煎中包含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 知母味苦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利尿降壓的作用。瘧疾屬熱病,常伴有發熱、口渴、神昏等症狀,知母可清熱瀉火,降低體溫,緩解症狀。
- 滋陰降火: 知母兼具滋陰作用,可滋養肺腎陰液,對於因熱傷陰而導致的虛熱症狀也有治療效果。瘧疾發作後,患者往往氣血虧虛,知母可滋陰降火,扶正祛邪,促進機體恢復。
總而言之,知母在絕瘧煎方中起到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瘧疾,緩解患者的病症,促進康復。
「絕瘧煎」方劑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化痰,止咳平喘: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效。瘧疾發作時,常伴有發熱、咳嗽、氣喘等症狀,川貝母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幫助患者恢復體力。
- 解毒散結,消腫止痛: 川貝母亦具解毒散結、消腫止痛之功效。瘧疾發作時,患者體內可能產生毒素,導致局部腫痛,川貝母能清除毒素,消腫止痛,促進患者康復。
絕瘧煎方中加入草果,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脾燥濕: 草果性溫,味辛,入脾胃經,擅長溫脾散寒、燥濕化痰。瘧疾多由濕邪阻滯脾胃,導致氣機不暢,而草果能溫脾燥濕,化解濕邪,使脾胃功能恢復,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驅除瘧疾。
- 行氣止痛: 草果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通經絡,緩解瘧疾發作時伴隨的寒熱交替、頭昏腦脹、肢體痠痛等症狀,使患者恢復舒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絕瘧煎]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瘧」,即瘧疾(古稱瘴瘧、寒熱瘧),症見週期性寒戰、高熱、汗出等。其作用機製以截瘧為主,輔以清熱化痰,針對瘧邪伏於半表半裏或夾痰熱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常山(酒煮,曬乾)
- 為截瘧要藥,傳統認為其「專吐瘧痰」,酒煮可減輕嘔吐副作用,增強藥性上行。
- 現代研究顯示,常山鹼能抑制瘧原蟲,直接針對病因。
知母
-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可緩解瘧疾發作時的燥熱傷陰現象。
- 與常山配伍,一散一清,平衡截瘧與清熱。
貝母
- 化痰散結,針對瘧疾夾痰(如胸悶、苔膩)之證。
- 與知母協同,清化熱痰,防止痰濕阻滯氣機。
草果
- 辛溫燥濕,辟穢化濁,能瓦解瘴氣濕邪伏於膜原之病機。
- 增強常山截瘧效力,同時調和寒涼藥性,避免過傷脾胃。
三、全方配伍思路
- 攻邪為先:以常山直擊瘧邪,草果開達膜原,共為君藥。
- 兼顧病機:知母、貝母清熱化痰為臣佐,針對瘧疾常見的痰熱鬱結。
- 時間禁忌:五更(黎明)服藥,符合瘧疾發作前截治的傳統經驗,趁邪氣未盛時挫其勢。
此方體現中醫治瘧「截、清、化」並行的策略,通過藥物協同作用,既消除病原,又調理內環境,阻斷瘧邪發展。
傳統服藥法
常山(酒煮,曬乾)1錢半,知母1錢半,貝母1錢半,草果1錢半。
水煎,五更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絕瘧煎, 出處:《仙拈集》卷一引《養生主論》。 組成:常山(酒煮,曬乾)1錢半,知母1錢半,貝母1錢半,草果1錢半。 主治: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