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母丸
ER M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國醫宗旨》卷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4)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母丸方劑中包含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知母性寒,善降火:知母味苦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二母丸以滋陰降火為主要功效,知母的寒性可有效抑制體內燥熱,並清降肺熱,達到滋陰潤燥的目的。
- 知母與生地黃相配,相輔相成:二母丸中另一味藥生地黃,性寒味甘,善於滋陰補血。知母與生地黃相配,一寒一甘,寒能制熱,甘能補虛,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滋陰降火,潤燥生津的功效。
二母丸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化痰: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效。二母丸主要用於治療燥熱傷肺,咳嗽痰多、咯痰不爽等症狀,川貝母的清熱化痰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2. 潤肺止咳: 川貝母除了清熱化痰,還有潤肺止咳的作用。二母丸中往往加入其他滋陰潤肺的藥物,如麥冬、生地等,川貝母的潤肺止咳作用可以與之協同,進一步緩解肺燥咳嗽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母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久嗽不癒」,即咳嗽日久不愈,屬慢性咳嗽範疇。古代醫家認為,久嗽多因痰熱鬱肺、肺陰耗傷或肺氣上逆所致,病機常涉及熱、痰、燥、滯等病理因素。二母丸以清熱化痰、潤燥止咳為核心,針對痰熱阻肺、肺燥津傷之證,尤適合咳聲黏啞、痰黃稠難咯、胸悶氣促等表現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熱化痰為主軸
- 貝母(16兩):為君藥,浙貝母長於清熱化痰、開鬱散結,針對痰熱壅肺之咳嗽。
- 知母(4兩):輔助貝母,清肺潤燥,瀉火滋陰,解決久嗽傷津之燥熱。
- 酒製大黃(16兩):瀉肺通腑,導熱下行,取「肺與大腸相表裏」之理,通過通便使肺熱得降。
- 黃芩(8兩):清上焦肺熱,協同大黃清熱瀉火。
宣降肺氣為輔助
- 前胡(4兩):降氣化痰,宣散風熱,助肺氣肅降。
- 杏仁(4兩):苦降肺氣,止咳平喘,與桔梗一升一降調節氣機。
- 桔梗(8兩):載藥上行,宣肺祛痰,與杏仁配伍調暢肺氣。
- 桑白皮(4兩):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緩解肺氣壅塞之胸悶。
生津潤燥為配合
- 天花粉(8兩):清熱生津,緩解久嗽傷陰之口乾舌燥,輔助知母潤肺。
整體方義
此方以「清熱化痰」為核心,結合「宣降肺氣」與「生津潤燥」,形成「瀉—清—潤—降」的治療邏輯。
- 酒軍、黃芩、貝母:瀉肺熱、化痰結,針對痰熱壅肺之病本。
- 杏仁、前胡、桔梗、桑皮:調節肺氣升降,改善咳嗽氣逆。
- 知母、花粉:防燥熱傷陰,標本兼顧。
全方側重攻邪(痰熱),兼顧護陰,適用於痰熱鬱肺日久,未至氣陰大虛者。因其清瀉力強,故風寒或水飲所致之咳(多屬寒痰、濕痰)忌用,以免加重病情。
推理延伸功效
從組成推測,除久嗽外,亦可能用於:
- 痰熱膠結之胸悶、咯痰黃稠。
- 肺熱上攻之咽喉腫痛。
- 兼見輕度便秘(酒軍通腑)的肺熱證候。
此方體現「治肺需通腑」「痰熱當清化」的傳統思路,藥量配伍以貝母、酒軍為重,突顯化痰與瀉熱並行的治療策略。
傳統服藥法
貝母16兩,知母4兩,酒軍16兩,黃芩8兩,前胡4兩,花粉8兩,桔梗8兩,杏仁4兩,桑皮4兩。
上為末,水為丸,每丸重2錢半。
每服1丸,幼童減半,開水送下。
傷風咳嗽和水飲咳嗽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母丸, 出處:《國醫宗旨》卷二。 組成:知母(酒炒)、貝母各等分。 主治:久嗽不癒。
二母丸, 出處:《夀世保元》卷三。 組成:知母(去皮毛)2兩,貝母(去心)2兩,百藥煎1兩。 主治:哮喘。
二母丸, 出處:《活人心統》卷一。 組成:知母1兩,貝母1兩,細辛5分,杏仁(去皮)7分,紫菀3分,款冬花3分,麻黃4分。 主治:喘嗽久不癒。
二母丸, 出處:《全國史藥成藥處方集》(崑明方)。 組成:貝母16兩,知母4兩,酒軍16兩,黃芩8兩,前胡4兩,花粉8兩,桔梗8兩,杏仁4兩,桑皮4兩。 主治:肺熱咳嗽,痰中帶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