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母散
ER M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景岳全書》卷五十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5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母散中包含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化痰: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之效。二母散主要用於治療熱證咳嗽,痰多粘稠,川貝母可清熱化痰,使痰液易於咳出。
二、和解藥性:二母散中其他藥物,如浙貝母、杏仁等,皆具有較強的燥性,容易傷津。川貝母性寒,能起到滋潤肺陰、和解藥性的作用,避免藥物燥烈傷肺。
二母散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知母味苦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效。二母散主治熱證,如燥熱咳嗽、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知母能清肺胃之熱,緩解熱證症狀。
- 滋陰潤燥: 知母性寒,又能滋陰潤燥,可緩解燥熱引起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與方中其他滋陰潤燥藥物協同作用,使療效更佳。
知母的加入,使二母散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之功更顯著,更能有效治療燥熱證,達到涼血潤燥、清熱止痛的效果。
二母散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和胃降逆: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和胃降逆的功效。二母散主治痰飲阻肺、咳嗽氣喘,而生薑可溫肺化痰,降逆止嘔,緩解痰飲壅塞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同時也能改善因痰飲阻滯胃氣所致的嘔吐。
- 助藥力: 生薑能解藥性,促進藥物吸收,並能調和藥性,使其發揮更好的療效。二母散中包含多味藥材,生薑的加入可以協調藥性,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母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校注婦人良方》,主治「肺熱咳嗽」及「疹後嗽甚」,其核心病機為 熱邪壅肺、陰傷氣逆。
- 肺熱咳嗽:肺失清肅,熱灼津液,症見咳痰黃稠、口乾咽痛。
- 疹後嗽甚:麻疹、痘疹等熱性疾病後期,餘熱未清,肺陰耗傷,致咳嗽遷延不癒。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
- 知母:苦甘寒,直清肺熱,兼滋肺陰,針對熱邪與陰傷兩大矛盾。
- 貝母(推測為浙貝母):苦寒,清熱化痰,開鬱散結,與知母協同強化清肺之力。
臣藥:
- 人參:甘微溫,益氣生津,防痰熱久咳耗氣,亦制知母、貝母寒涼傷中。
- 白茯苓:甘淡平,健脾滲濕,杜絕生痰之源,兼助人參健脾益氣。
佐使藥:
- 杏仁:苦微溫,宣降肺氣,止咳平喘,開提肺竅以助排痰。
- 桃仁:苦甘平,活血潤燥,針對疹後熱毒瘀滯、肺絡不暢之咳嗽。
配伍特點:
- 清潤並行:知母、貝母清熱化痰,人參、茯苓益氣護正,適合熱咳兼氣陰兩傷者。
- 氣血同調:桃仁活血通絡,杏仁宣肺降氣,針對疹後餘熱挾瘀之複雜病機。
- 標本兼顧:清肺治標(熱、痰),健脾益氣治本(脾為生痰之源,氣為肺之動力)。
推理擴展功效
- 津傷明顯:見口乾舌燥、痰黏難咯者,可加麥冬、天花粉增強潤肺之力。
- 痰熱夾瘀:若咳嗽胸悶、痰中帶血,桃仁活血止血,合貝母可散結消癰。
- 婦人產後咳嗽(見《萬氏女科》應用):營血虧虛,肺氣上逆,方中人參、茯苓培土生金,桃仁兼化瘀生新。
此方體現 「清熱不傷正、化痰兼顧陰」 的治療思路,尤其適合熱咳日久、正虛邪戀之證。
傳統服藥法
知母5分,貝母5分,白茯苓5分,人參5分,桃仁1分,杏仁(並生用,去皮尖)1分。
嚼碎。每服8錢,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食後溫服。
知母散(《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二)、二母湯(《萬氏女科》卷三)、知母飲(《準繩·女科》卷五)。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母散, 出處:《湯液本草》卷中。 組成:知母、牡蠣粉、貝母。 主治:下乳。主治:乳汁不下。
二母散, 出處:《準繩·類方》卷二引《局方》。 組成:知母、貝母各等分。 主治:咳嗽,痰壅喘急,喘急倒頭不得,肺癆有熱。
二母散,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七。 組成:貝母(去心,童便洗)、知母各等分,乾生薑1片。 主治:肺熱咳嗽,及疹後嗽甚者。
二母散, 出處:《袖珍》卷四引《聖惠》。 組成:知母5分,貝母5分,白茯苓5分,人參5分,桃仁1分,杏仁(并生用,去皮尖)1分。 主治:産後惡露上攻,留入於肺經,咳嗽,如傷風痰嗽,用尋常傷風藥不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