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散

知母散

ZHI M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寒 (0.6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胃經 33%
腎經 17%
脾經 15%
肺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知母散以知母為君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知母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火之功效。此方所治症狀,往往是因熱邪熾盛,灼傷陰津所致,故以知母為主,以清熱降火,滋養陰液,從根本上治療疾病。
  2. 知母配伍其他藥物,相輔相成:知母散中其他藥物如黃柏、黃芩等,也具有清熱瀉火之效,與知母相配伍,可增強清熱瀉火之功,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知母也能緩解其他藥物可能造成的寒涼之弊,使藥效更加溫和。

知母散中加入生薑,乃取其「辛溫散寒」之性,以調和知母之寒涼,避免傷脾胃。

知母性寒,入肺、腎二經,擅長清熱瀉火,降陰止渴。然其寒性較烈,若單味使用,易傷脾胃陽氣,導致脾胃虛寒,出現腹痛、泄瀉等症狀。

生薑性溫,入肺、脾、胃三經,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嘔之效。加入知母散中,可溫暖脾胃,緩解知母的寒性,避免其傷及脾胃,使藥力得以更順暢地發揮。同時,生薑還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利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知母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知母散主治「一切煩熱,口乾作渴,飲水,屬實熱者」,其證候核心為實熱內盛,表現為:

  1. 煩熱:陽熱熾盛,擾動心神,故身熱煩躁。
  2. 口乾渴、多飲:熱邪傷津,津液不足,故需大量飲水以自救。
  3. 實熱特徵:脈象洪大、舌紅苔黃、小便短赤等,無虛寒之象。

此方針對「陽明氣分熱盛」或「心胃火熾」之證,清熱為主,兼顧生津、瀉火。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配伍分析

  1. 知母(君藥)

    • 性寒味苦,歸肺、胃、腎經。
    • 清熱瀉火,尤擅清肺胃實熱,兼能滋陰潤燥,針對主證「煩熱、口乾渴」。
  2. 黃芩(臣藥)

    • 清上焦肺熱及中焦胃火,助知母瀉火,兼解毒。
  3. 鈎藤、升麻、葛根(佐藥)

    • 鈎藤:清肝熱、平肝風,防熱極生風(如抽搐)。
    • 升麻:清熱解毒,透散鬱火,引藥上行。
    • 葛根:生津止渴,升發陽明津液,緩解口渴。
  4. 藍葉(大青葉或蓼藍,佐藥)

    • 清熱涼血解毒,增強瀉火之力,防治熱毒熾盛。
  5. 人參(佐使藥)

    • 益氣生津,防苦寒藥物傷正,助津液化生。
  6. 竹瀝(使藥)

    • 清熱化痰,導熱下行,兼潤燥。

配伍邏輯

  • 清熱為主:知母、黃芩直折火勢,藍葉解毒。
  • 透散為輔:升麻、葛根升散鬱熱,防火鬱內閉。
  • 生津護正:葛根、人參生津益氣,竹瀝潤燥化痰。
  • 標本兼顧:既瀉實火,又防傷津耗氣,兼防熱極動風。

治療原理

  • 通過「苦寒清降」直瀉實熱,輔以「辛涼透散」疏散火邪,佐以「甘潤生津」顧護陰液,達到「清熱不傷陰,瀉火不留邪」之效。

總結

知母散為清熱瀉火劑,針對實熱內盛傷津之證,組方注重「清、透、潤、護」四法並用,契合中醫「熱者寒之」「火鬱發之」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知母1兩,鈎藤1分,升麻1分,葛根(銼)1分,黃芩1分,藍葉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
上為細末。
每服1錢,水8分,入竹瀝2-3點,同煎至5分,去滓,放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氣喘肺結核腳氣病糖尿病癲癇瘧疾鼻塞高血脂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舌炎慢性腎衰竭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鼻咽腫瘤肺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

相同名稱方劑


知母散,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知母5錢(鹽水炒,研末),生薑3片。 主治:解熱。主治:一切煩熱,口乾作渴,飲水,屬實熱者。

知母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八。 組成:知母1兩,鉤藤1分,升麻1分,葛根(銼)1分,黃芩1分,藍葉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 主治:小兒心熱弄舌,欲作癇。

知母散, 出處:《聖惠》卷九。 組成:知母1分,麻黃半兩(去根節),乾薑半兩(炮裂),蔥白4莖,豉半合。 主治:傷寒1日,頭痛項強,上連風府,壯熱憎寒,體痛口苦。

知母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知母1分,麻黃半分(去根節),甘草1分(炙微赤,銼),竹茹1分,杏仁1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小兒傷寒,體熱煩躁。

知母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七。 組成:知母3兩,前胡1兩(去蘆頭),地骨皮2兩,犀角屑1兩半,白藓皮2兩,龍齒3兩,川芒消2兩。 主治:虛勞骨熱,四肢煩疼,漸漸羸瘦,日晚口乾頰赤。

知母散,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組成:人參、麥冬、黑梔子、柴胡、花粉、茯神、知母、葛根、川芎、白朮、淡竹葉、甘草、白芍、黃耆、川連(酒炒)。 主治:妊娠由鬱熱結於足太陰脾、手少陰心經,內則煩躁,外則面赤口乾,而致胎動不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