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母煎

貝母煎

BEI MU JI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40%
心經 20%
腎經 20%
胃經 20%
肺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貝母煎」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性味功效: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效。其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之效,可有效改善咳嗽、痰多等症狀。
  2. 配伍關係:川貝母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加強療效。例如,與杏仁、桑白皮等藥材同用,可加強止咳化痰效果;與甘草、麥冬等藥材同用,可緩解肺熱咳嗽。

總之,川貝母的加入,可有效改善咳嗽、痰多等症狀,並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提高方劑的療效。

貝母煎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知母性寒,味苦,歸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之效。貝母煎多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燥咳、咽喉腫痛等症,知母可清肺熱,滋陰潤肺,輔助貝母止咳化痰。
  2. 配伍協調,增強療效:貝母性微寒,味甘苦,歸肺、胃經,擅長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知母與貝母配伍,寒涼相濟,可增強清熱化痰止咳之效,同時,知母入腎經,有助於滋陰潤肺,進一步促進貝母止咳化痰功效的發揮。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貝母煎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清代《瘍醫大全》,主治「漏瘡積年不癒」,即慢性瘡瘍潰後久不癒合、膿水淋漓之症。古醫認為,此類頑瘡多因肺熱陰傷、痰瘀互結所致——肺主皮毛,若肺燥熱盛,灼津成痰,痰熱阻絡,加之久病氣陰耗損,瘡口失養,故遷延難癒。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肺化痰,透熱解毒

    • 貝母、桑皮、射乾:貝母(川貝)潤肺化痰、散結消癰;桑白皮瀉肺火、利水消腫;射乾清熱解毒、消痰利咽。三者合用,直擊肺中痰熱,斷病源。
    • 薄荷、枇杷葉:薄荷辛涼透表,助疏散瘡口鬱熱;枇杷葉降肺氣、化痰濁,使邪從下解。
  2. 養陰潤燥,修復瘡絡

    • 沙參、百合、花粉:沙參養肺陰、清虛火;百合潤肺安神;花粉(栝樓根)生津止渴、排膿生肌。此組滋養肺胃之陰,助瘡口黏膜修復。
  3. 降氣通絡,化瘀生新

    • 蘇子、前胡:蘇子降氣化痰,前胡宣散風熱兼化瘀,二者調暢氣機,使痰瘀無留滯之患,氣行則瘡癒。

整體思維
本方以「肺」為核心,從清熱化痰、養陰托毒、理氣通絡三層次著手:

  • 清肺熱以絕痰源,潤肺陰以養瘡基,降肺氣以通瘀滯,終使氣血調和、瘡毒得排。符合「治瘍先調氣,氣順瘡自斂」之古訓,尤適於久瘡伴咳痰黏滯、咽乾煩熱者。

:古人用「漏瘡」範圍甚廣,包括瘻管、慢性潰瘍等,現代應用需結合具體症狀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貝母、桑皮、蘇子、花粉、沙參、百合、前罔、射乾、薄荷、枇杷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氣喘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咳嗽腹瀉多痰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貝母煎, 出處:《雞峰》卷二十二。 組成:貝母、知母、榧子仁各等分。 主治:漏瘡積年不癒者。

貝母煎, 出處:《醫學集成》卷三。 組成:貝母、桑皮、蘇子、花粉、沙參、百合、前罔、射乾、薄荷、枇杷葉。 主治:小兒肺熱脹滿,發爲龜胸。

貝母煎, 出處:《外台》卷九引《延年秘錄》。 組成:貝母3兩,紫菀2兩,五味子2兩,百部根2兩,杏仁(去皮尖雙仁者,研)2兩,甘草(炙)2兩。 主治:暴熱咳。

貝母煎, 出處:《聖惠》卷四十六。 組成:貝母1兩(煨微黃),紫菀1兩(去苗土),五味子半兩,百部半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桑根白皮1兩(銼),白前半兩。 主治:卒咳嗽,胸膈不利,痰涎喘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