葳靈仙散

葳靈仙散

WEI LING XI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3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4%
心經 30%
腎經 17%
胃經 17%
肺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葳靈仙散中包含川貝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 川貝母性寒,味甘微苦,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葳靈仙散主治風寒咳嗽、痰多喘促,川貝母能有效緩解肺熱、化解痰液,起到潤肺止咳的作用。
  2. 清熱解毒: 川貝母還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以輔助葳靈仙散中其他藥材,共同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

因此,川貝母在葳靈仙散中起到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藥效,達到治療風寒咳嗽、痰多喘促等病症的效果。

葳靈仙散中加入知母,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清熱瀉火: 知母味苦寒,性寒涼,善於清熱瀉火,可治療因熱毒上攻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葳靈仙散主治風熱痰火壅肺,知母可有效清肺熱,消痰火,緩解症狀。
  2. 滋陰潤燥: 知母亦具滋陰潤燥之功效,可緩解因燥熱引起的咽乾口渴、聲音嘶啞等症狀。葳靈仙散中常與其他滋陰潤燥藥材配伍,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葳靈仙散中包含蟾酥,乃因蟾酥具有祛風濕、止痛、解毒的功效。

蟾酥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其毒性較強,但經過炮製後可減毒增效,成為治療風濕痺痛、筋骨疼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等病症的重要藥物。

葳靈仙散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筋骨疼痛等症,而蟾酥的祛風濕、止痛功效,正好可以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加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葳靈仙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葳靈仙散主要用於「初起腫毒惡瘡」。其功效特點在於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適用於瘡瘍初期,局部紅腫熱痛尚未成膿者。

  1. 腫毒惡瘡初起:此類病症多由熱毒蘊結、氣血壅滯所致,表現為局部紅腫、疼痛,或伴有發熱。
  2. 以消為度:強調使用本方至腫毒消散即可,暗示其用於早期干預,防止病情惡化或成膿。

組成藥物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物組成

  1. 葳靈仙(威靈仙)

    • 性辛溫,具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效,傳統用於風濕痹痛。在本方中,其走竄之性可能有助於消散瘡毒,促進局部氣血流通。
    • 推測其與他藥配伍,可增強消腫散結之力。
  2. 貝母(推測為浙貝母)

    • 性苦寒,功能清熱化痰、散結消腫,為治療瘰癧、癰腫常用藥。
    • 在方中主攻清熱散結,助消腫毒。
  3. 知母(炒製)

    • 性甘寒,炒製後寒性稍減,但仍保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之效。
    • 用於清解熱毒,防止熱邪傷陰,並調和葳靈仙之溫性。
  4. 蟾酥

    • 性辛溫有毒,具解毒消腫、止痛之強效,為瘡科要藥。
    • **少量(5釐)**取其攻毒之力,助他藥迅速消散腫毒。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與攻毒並行

    • 貝母、知母清熱,蟾酥攻毒,三者協同針對熱毒病機。
    • 威靈仙在此可能扮演「引經藥」角色,引藥力達表,促邪外散。
  2. 散結與消腫結合

    • 貝母散結,蟾酥消腫,威靈仙通絡,共奏消散局部腫塊之效。
  3. 酒調送服

    • 酒性辛散,可助藥力通行經絡,增強方劑的透散作用

推測功效綜述

葳靈仙散通過清解熱毒、消散瘀結,達到治療初起腫毒惡瘡的目的。其特點在於:

  • 側重早期干預,防止瘡毒深入或化膿。
  • 以散劑形式快速發揮藥效,配合酒引增強作用。
  • 組成兼顧清熱與散結,標本兼治,符合中醫「既病防變」之理。

此方體現了中醫治療瘡瘍「消法」的應用,適合實熱型初起瘡瘍,但需辨證準確。

傳統服藥法


貝母1兩,葳靈仙1兩,知母(炒)1兩,蟾酥5釐。
消瘡。
上為細末。
每服3錢,空心酒調下。每日2次。以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葳靈仙散, 出處:《瘍醫大全》卷七。 組成:貝母1兩,葳靈仙1兩,知母(炒)1兩,蟾酥5厘。 主治:消瘡。主治:初起腫毒惡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