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祕傳燻洗方中加入白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殺菌消毒: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燥濕、解毒之效。其所含的硫酸鋁鉀,能有效殺滅細菌、真菌等病原體,防止感染。在燻洗過程中,白礬的藥性能深入毛孔,起到消毒殺菌的作用,減少皮膚感染的風險。
- 止癢止痛:白礬亦有收斂止癢、止痛消腫之效。對於因濕疹、皮炎等引起的皮膚瘙癢,白礬能有效緩解症狀,並促進傷口癒合。在燻洗過程中,白礬能幫助緩解局部炎症,減輕不適。
祕傳燻洗方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知母味苦寒,入肺、胃經,具有清肺熱、降胃火之效。燻洗方多用於治療外感熱病、濕熱瘡瘍等,知母可以清熱解毒,緩解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此外,知母還能滋陰潤燥,對於因熱邪傷陰導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因此,知母在祕傳燻洗方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促進疾病恢復。
祕傳燻洗方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化痰: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燻洗時,藥性可透過蒸汽直達呼吸道,有效緩解因熱痰阻滯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
- 消腫止痛: 川貝母亦具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炎症引起的腫痛。燻洗過程中,藥性可滲透至患處,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因此,川貝母在祕傳燻洗方中起到清熱化痰、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相關病症。
祕傳燻洗方中使用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寒散寒: 蔥白性溫,具有發散風寒、溫中散寒之功效。在燻洗過程中,蔥白釋放的揮發性成分可以透過皮膚滲透,達到驅散寒氣、溫暖身體的作用,特別適用於因寒邪入侵引起的皮膚病症,如凍瘡、風寒濕痺等。
- 殺菌止癢: 蔥白含揮發油和硫化物,具有抗菌消炎、止癢止痛的效果。燻洗時,蔥白成分可有效抑制病菌滋生,減輕皮膚炎症,並緩解瘙癢不適,促進傷口癒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祕傳燻洗方」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松崖醫徑》記載,「祕傳燻洗方」有多種不同組成,皆用於治療痔漏,其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一、 皁礬、知母、貝母、蔥白組方 (《松崖醫徑》 版本一)
- 主治功效: 痔漏。
- 治療原理:
- 消腫止痛,殺菌斂瘡: 方中皁礬(白礬)具有收斂、殺菌、止癢之效,能直接作用於患部,改善局部發炎、潰爛。
- 清熱解毒,滋陰潤燥: 知母、貝母皆具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之功,可緩解痔漏引起的局部紅腫熱痛,並促進創面癒合。
- 發汗通陽,散寒解表: 蔥白辛溫,能發汗通陽,有助於祛除體內濕邪,改善局部氣血循環。
- 局部燻洗,藥力直達: 先燻後洗的方式,使藥物直接作用於患處,有利於藥效發揮,加速病竈的恢復。
- 灸法輔助,溫經通絡: 配合艾灸,可溫經通絡,行氣活血,加強藥物療效,促進組織修復。
二、 黃連、黃柏、蒼朮、荊芥、枳殼、防風、苦參、玄明粉組方 (《松崖醫徑》 版本二)
- 主治功效: 痔漏。
- 治療原理: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方中黃連、黃柏、苦參皆為苦寒之品,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能有效抑制痔漏的炎症反應。
- 祛風止癢,散結消腫: 荊芥、防風能祛風止癢,枳殼可行氣消滯,蒼朮可燥濕健脾,合用有助於改善痔漏引起的局部瘙癢、腫脹。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玄明粉(芒硝)具有瀉下、軟堅散結之效,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痔漏引起的疼痛。
- 過冬藤輔助,清熱解毒: 加入過冬藤,加強清熱解毒之效。
- 局部燻洗,直達病竈: 同樣採用先燻後洗的方式,使藥物直接作用於患處,增強療效。
三、 防風、荊芥、川芎、白芷、連翹、蒼朮、黃芩、艾葉、何首烏、皁角刺、白蘚皮、地榆、威靈仙、金銀花、蒼耳草組方 (《松崖醫徑》 版本三)
- 主治功效: 痔漏兼具風症者。
- 治療原理:
- 祛風解表,散寒除濕: 方中防風、荊芥、川芎、白芷、蒼朮、蒼耳草等藥物,具有祛風解表、散寒除濕之效,適用於風邪引起的痔漏。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連翹、黃芩、金銀花、地榆等藥物,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痔漏引起的局部紅腫、出血等症狀。
- 活血通絡,消腫止痛: 何首烏、皁角刺、威靈仙等藥物,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之效,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
- 艾葉溫經,散寒止痛: 艾葉性溫,能溫經散寒、止痛,可緩解痔漏引起的疼痛不適。
- 局部燻洗,藥效集中: 同樣透過先燻後洗的方式,使藥物直接作用於患處,增強治療效果。
總結:
「祕傳燻洗方」 雖有不同版本,但其核心治療原則皆為清熱解毒、祛濕止癢、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通過局部燻洗,使藥物直達病竈,並結合藥物本身的功效,達到治療痔漏的目的。 不同組方各有側重,臨牀應用時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黃連、黃柏、蒼朮、荊芥、枳殼、防風、苦參、玄明粉各等分。
上切細。
加過冬藤1握,水4-5碗煎,倒桶中,先熏後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秘傳熏洗方, 出處:《松崖醫徑》卷下。 組成:黃連、黃柏、蒼朮、荊芥、枳殼、防風、苦參、玄明粉各等分。 主治:痔漏。
秘傳熏洗方, 出處:《松崖醫徑》卷下。 組成:防風、荊芥、川芎、白芷、連翹、蒼朮、黃芩、艾葉、何首烏、皂角刺、白鮮皮、地榆、威靈仙、金銀花、蒼耳草各等分。 主治:楊梅瘡。
秘傳熏洗方, 出處:《松崖醫經》卷下。 組成:皂礬(用新瓦1片,兩頭用泥作1壩,再用香油,瓦上焙,再着皂礬,瓦上微火煅枯,去砂爲未)2把,知母4兩,(焙乾爲末)1兩,貝母1兩,蔥7莖。 主治:痔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