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寶丸

四寶丸

SI BA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4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6%
脾經 9%
膀胱經 9%
肝經 9%
大腸經 9%
腎經 9%
胃經 9%
心經 9%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四寶丸中加入知母,主要是針對其清熱瀉火、滋陰降燥的作用。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能清肺熱、降胃火、滋陰潤燥。四寶丸主要用於治療熱證,如陰虛火旺、肺熱咳嗽、口乾舌燥等。知母可以清熱瀉火,降解體內的熱邪,並滋陰潤燥,補充因熱耗損的陰液,達到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功效。同時,知母還能緩解由熱邪引起的咳嗽、口渴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四寶丸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是基於其潤肺止咳、清熱化痰的功效。

川貝母味甘、苦,性寒,入肺經。其具有潤肺止咳、清熱化痰的功效,對於風熱犯肺、燥熱傷肺引起的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四寶丸中常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如麥冬、生地等,以增強其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肺熱咳嗽、燥咳乾咳等症狀。

四寶丸中添加款冬花,主要是為了其潤肺止咳之功效。

款冬花性味甘寒,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它可以緩解肺熱燥咳、乾咳少痰等症狀。

四寶丸主要用於治療肺燥咳嗽、咽喉乾燥等症,款冬花的存在可以幫助滋潤肺部,緩解炎症,促進痰液排出,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四寶丸方劑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寒、泄瀉不止的患者,白礬能收斂腸道,減少水液流失,達到止瀉的效果。
  2. 清熱解毒:白礬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能抑制腸道內細菌的生長,減少毒素的產生,有助於緩解因濕熱、毒素等引起的腹瀉。

因此,白礬在四寶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起到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脾胃虛寒、泄瀉不止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寶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四寶丸主治「喘嗽」,即氣喘與咳嗽並作之證。此證多因痰濁壅肺、肺氣不降所致,古代醫家認為痰阻氣道則咳喘交加,故本方以「化痰」為核心,透過清熱潤肺、斂痰止咳之藥物組合,達到緩解咳喘的效果。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知母

    • 性味苦寒,歸肺、胃、腎經。
    • 功能清熱瀉火、滋陰潤燥,針對肺熱或陰虛燥咳,能緩解痰黏難咯、喉嚨乾燥等熱象。
  2. 貝母(傳統多用浙貝母)

    • 性味苦甘微寒,歸肺、心經。
    • 長於清化熱痰、散結止咳,尤其擅治痰熱鬱肺之咳嗽,與知母協同增強清肺化痰之力。
  3. 款冬花

    • 性味辛溫,歸肺經。
    • 潤肺下氣、止咳化痰,其溫潤之性可調和知母、貝母的寒涼,兼能溫通氣道,適用於寒熱錯雜或久咳痰喘。
  4. 白礬(枯礬)

    • 性酸澀寒,歸肺、肝、脾經。
    • 具收斂化痰、燥濕解毒之效,能斂肺中痰涎、減少痰液生成,適用於痰多咳喘難以控制者。

三、配伍思路與方義

  • 清潤與收斂並行:知母、貝母清肺熱、潤肺燥,款冬花溫潤止咳,白礬斂痰固肺,全方寒溫並用,標本兼顧。
  • 化痰為先:四藥皆入肺經,共奏化痰之功,痰去則氣道通,咳喘自平。
  • 蒸製與薑湯送服:丸劑蒸過加強藥性融合;薑湯辛溫,既可制約寒涼藥性,又能溫肺化痰,助藥力直達病所。

四、推理擴展應用
此方適合痰熱夾雜輕微寒象之咳喘,若痰色黃稠、咳嗽氣促兼見口乾者尤宜。然若純寒痰(痰白清稀)或純陰虛燥咳(無痰或少痰),則需加減調整。其組方體現了「化痰以治喘嗽」的核心原則,邏輯清晰,層次分明。

傳統服藥法


知母、貝母、款冬花、白礬(枯)各等分。
化痰。
上為末,以稀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甑上蒸過。
每服20丸,食後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寶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三引《仁存方》。 組成:知母、貝母、款冬花、白礬(枯)各等分。 主治:化痰。主治:喘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