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二母二冬湯中包含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降火: 知母味苦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之效。二母二冬湯主治陰虛火旺,症見口燥咽乾、五心煩熱、盜汗、虛煩不眠等,知母可清肺胃之熱,滋養陰液,使陰陽平衡。
- 配合其他藥物: 二母二冬湯中包含生地黃、麥冬等滋陰潤燥藥物,知母與之相配,可增強藥效,更好地起到滋陰降火的作用。知母與生地黃配伍,清熱涼血,滋陰潤燥;與麥冬配伍,清熱生津,養陰潤肺。
二母二冬湯中包含川貝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潤肺止咳: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之效。二母二冬湯以滋陰潤肺為主,加入川貝母可增強其止咳化痰的作用,尤其針對燥熱咳嗽、痰粘難咳者,更顯功效。
二、 配合藥性:二母二冬湯中包含麥冬、沙參等滋陰潤肺藥,而川貝母清熱化痰,與之配合使用,可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良好效果。
二母二冬湯由麥冬、天門冬、生地黃、熟地黃、川貝母、浙貝母組成,其中麥冬為其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原因如下:
- 滋陰潤肺,生津止渴: 麥冬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的功效,與二母二冬湯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有效改善肺燥津傷、咳嗽痰粘、口乾咽燥等症狀。
- 養陰清熱,降火生津: 麥冬與生地黃、熟地黃等藥材配合使用,可有效滋陰清熱,降火生津,對於因陰虛火旺引起的症狀如口渴、心煩、失眠等有顯著療效。
二母二冬湯中包含天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滋陰潤肺: 天門冬味甘性寒,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緩解燥熱、咳嗽等症狀,與二母(麥冬、生地黃)相輔相成,共同滋陰潤燥,平衡陰陽。
- 清熱解毒: 天門冬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輔助二母清熱涼血,對於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總而言之,天門冬在二母二冬湯中起著重要的輔佐作用,與二母共同發揮滋陰潤肺、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母二冬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內傷噎膈,燥熱咳喘,甚則煩滿身腫,脈濡澀」,屬肺腎陰虛、燥熱痰結之證。
- 內傷噎膈:因肺胃津虧,虛火灼津成痰,痰阻氣道,致吞咽不暢或胸膈痞滿。
- 燥熱咳喘:肺燥失潤,虛熱擾肺,氣逆而咳,痰黏難咯。
- 煩滿身腫:陰虛火旺上擾心神則煩,津不化氣則胸滿;肺失宣降,水液停聚可致身腫(此腫多輕微,屬氣水不運之虛腫)。
- 脈濡澀:濡主陰虛濕滯,澀為津虧血少,反映陰傷挾痰之象。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物配伍
天門冬+麥門冬(二冬):
- 天冬甘寒,入肺腎,滋陰降火,側重「益腎水」以潤肺源。
- 麥冬微苦,入肺胃,生津清心,偏重「潤上焦」以止燥咳。
- 協同作用:金水相生,肺腎同調,解決陰虛燥熱之本。
知母+貝母(二母):
- 知母苦潤,瀉腎火、滋肺陰,針對「虛煩」與「燥咳」。
- 貝母(川貝)甘涼,開鬱化痰,清肺熱而散結。
- 協同作用:一潤一化,既養陰又祛痰,標本兼顧。
加減法機理
- 痰多(青黛、海石):清熱化痰,青黛涼肝防痰火鬱結,海石軟堅消痰。
- 腸枯(當歸、芍藥):養血潤腸,助津液布散。
- 氣凝痰滯(半夏、香附):暫用辛溫開鬱,但須速撤防耗陰。
- 腎水竭(生地、熟地):填精壯水,固下焦以濟上燥。
- 元氣虛(人參):益氣生津,氣旺則津液自生。
功效推導
- 潤燥:二冬滋肺腎,知母清虛熱,陰液充則燥自除。
- 化痰:貝母配二冬,潤而不滯痰,痰熱得化則咳喘平。
- 清養肺胃:全方甘寒為主,潤上焦而和胃氣,適於「肺胃陰虛」之乾咳、虛煩、噎膈。
治療原理
以「滋陰潤肺」為本,「清熱化痰」為標,通過金水相生(肺腎互滋)與潤燥並行(二冬配二母),使陰復火降、痰化氣順。其立方精妙處在於:
- 甘寒藥物為主,避苦燥傷陰。
- 兼顧痰結病理,潤中寓化,非純滋膩。
- 加減進退靈活,隨證調節潤燥與化痰比重。
此方適用於陰虛燥咳兼輕度痰阻者,若痰濕重或陽虛水泛之腫滿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知母、貝母、麥門冬、天門冬。痰多,暫加青黛、海石;腸枯,暫加當歸、芍藥;氣凝痰滯,暫加半夏、香附,以行本方之滯;腎水竭,加生地、熟地;元氣虛,加人參。
清養肺胃,潤燥化痰。
方中天門冬清心潤肺以益腎水;麥冬潤肺清心以生津液;川貝母涼心解鬱,清肺氣以化熱痰;肥知母滋腎滌熱,除虛煩以潤肺金。洵為潤燥除煩之劑,乃乾咳虛煩之專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母二冬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二。 組成:知母、貝母、麥門冬、天門冬。 主治:清養肺胃,潤燥化痰。主治:內傷噎膈,燥熱咳喘,甚則煩滿身腫,脈濡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