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除煩清心丸中包含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瀉火: 知母味苦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之效。對於心煩不寐、口渴咽燥、心火亢盛等症狀,知母能有效清熱降火,起到安神除煩的作用。
- 滋陰生津: 知母能滋陰潤燥,生津止渴,對於心火亢盛導致的津液虧虛,知母能起到滋陰生津的作用,改善心煩口渴等症狀,進而達到清心除煩的效果。
總而言之,知母在除煩清心丸中起到清熱瀉火、滋陰生津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心煩不寐、口渴咽燥等症狀,達到清心除煩的目的。
除煩清心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除煩安神: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安神之功效。心火上炎,心神不寧,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皆可藉由黃連清心瀉火,達到除煩安神之效。
- 苦寒制熱,降火生津: 除煩清心丸多用於治療心火亢盛所致之症狀,而黃連苦寒之性,可抑制心火,降低體內熱度,並能生津止渴,緩解心火灼傷所致之口乾舌燥。
除煩清心丸中加入天門冬,主要原因有二:
- 滋陰清熱:天門冬性寒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清熱、生津止渴的作用。此方旨在治療心煩不寐、心悸怔忡等症,多因心火亢盛、陰虛火旺引起,天門冬可滋陰降火,清心除煩,改善心神不寧的症狀。
- 潤肺止咳:天門冬亦具潤肺止咳的功效。心火亢盛易灼傷肺陰,導致咳嗽痰少、口乾咽燥等症狀。天門冬可滋陰潤肺,緩解肺陰不足,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除煩清心、潤肺止咳的效果。
除煩清心丸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其滋陰清熱、養心安神的功效。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清心除煩、養陰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對於心煩失眠、口乾舌燥、心悸怔忡等症狀,麥門冬能起到滋陰清熱、寧心安神的作用,緩解因心火亢盛、陰虛內熱所導致的煩躁不安。此外,麥門冬還能與方劑中的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清熱除煩的效果。
「除煩清心丸」方劑中包含硃砂,主要原因為: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對於心神不寧、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硃砂能起到平心靜氣、安神定志的作用。
- 清熱解毒: 硃砂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心煩不寐、口舌生瘡等症。
然而,硃砂含有汞元素,長期服用或劑量過大可能造成汞中毒,因此使用需謹慎,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除煩清心丸】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膽怯心驚,煩躁口苦」,其病機關鍵在於「心火亢盛,陰液耗傷」。
- 膽怯心驚:心主神明,火擾心神則驚悸不寧;膽主決斷,心火移熱於膽,則膽氣不穩而怯懦。
- 煩躁口苦:心火內熾則煩躁;火性炎上,灼津為痰,熏蒸於口,故見口苦。
- 推測患者或兼見失眠多夢、舌紅少津、脈細數等陰虛火旺之象。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心降火,滋陰除煩」為核心,藥味簡練而力道專一:
黃連(苦寒)
- 主瀉心火:直折心經實火,解除煩躁口苦。
- 兼清膽熱:黃連亦入膽經,可平息膽熱上擾之驚怯。
知母(甘苦寒)
- 滋陰潤燥:協同黃連清火,兼顧養陰,防苦燥傷津。
- 清胃生津:心胃火旺常相互影響,知母能清胃熱以間接助心火下降。
天冬、麥冬(甘寒養陰)
- 天冬(1兩):偏入腎經,滋腎水以上濟心火,從根本緩解陰虛火亢。
- 麥冬(1兩5錢,量重):專補心胃之陰,清心除煩,與天冬形成「金水相生」之勢。
- 二冬合用,強化了滋陰潤燥之力,助心神得安。
朱砂(3錢,為衣)
- 重鎮安神:質重沉降,能鎮懾浮越之心火,安定驚怯。
- 清心解毒:其寒涼之性助黃連清火,標本兼顧。
配伍特點
- 「瀉火不傷陰」:黃連配知母、二冬,苦寒與甘寒並行,既清火又護陰。
- 「滋陰不滯火」:二冬滋潤,佐以黃連、知母清泄,避免滋膩助熱。
- 「標本同治」:朱砂治標(安神定驚),二冬治本(養陰生津),層次分明。
丸劑設計原理
- 荷汁湯為丸:荷葉清香升散,能疏泄鬱火,輕揚透熱,與沉降藥形成「升降相因」之勢。
- 朱砂為衣:增強鎮心安神之效,且外衣先溶,速效定驚。
綜論
此方從「心火亢盛,陰虧神擾」立論,以瀉火為主、養陰為輔,佐以重鎮,結構嚴謹。適用於心膽熱盛、陰液未大傷之證,若陰虛極甚需加重填精,或痰熱蒙蔽則需另參化痰開竅之品。
傳統服藥法
知母1兩,黃連1兩,天冬1兩,麥冬1兩5錢,朱砂3錢。
上為末,荷汁湯為丸,朱砂為衣。
每服2錢,空心以白滾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瀉火的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除煩清心丸, 出處:《玉案》卷五。 組成:知母1兩,黃連1兩,天冬1兩,麥冬1兩5錢,朱砂3錢。 主治:膽怯心驚,煩躁口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