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麥冬湯

黃連麥冬湯

HUANG LIAN MAI D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痘科類編》卷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3%
胃經 23%
肺經 14%
大腸經 9%
肝經 9%
膽經 9%
脾經 9%
心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麥冬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黃連味苦寒,入心、胃經,具有清心瀉火、燥濕止瀉之效。麥冬味甘,性微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止咳之效。二者配伍,一清一潤,相輔相成,可有效治療心火亢盛、津液虧損所致的心煩失眠、口燥咽乾、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症狀。
  2. 緩解黃連之苦寒:黃連藥性較寒,單味服用易傷脾胃,而麥冬性微寒,且甘潤生津,可緩解黃連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損傷。同時,麥冬能增強黃連的清熱瀉火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黃連麥冬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生津,養陰潤肺: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功效。方中黃連苦寒,瀉心火,容易耗傷津液,而麥門冬則可滋陰生津,緩解黃連燥熱之弊,使清熱而不傷陰。

2. 緩解心煩失眠:心火上炎,容易導致心煩失眠,而麥門冬可養陰清心,安神定志,有助於緩解心煩失眠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連麥冬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煩渴火盛,飲水不止」,此證屬中醫「陰虛火旺」或「心胃火燔」範疇。其臨床表現為:

  1. 煩渴:因火熱內灼津液,患者自覺口乾舌燥,頻飲水而難解渴。
  2. 火盛:多伴心煩不眠、口舌生瘡、小便短赤等熱象,甚則身熱汗出。
  3. 飲水不止:反映陰虛與火熱並存,津液虧虛而引水自救,然火不降則渴不解。

古代醫家以「苦寒清熱、甘寒生津」為法,黃連麥冬湯即針對「火灼陰傷」之病機而立。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黃連(1錢)

  • 性味歸經:苦寒,入心、胃、肝、大腸經。
  • 作用
    • 瀉火:直折心胃實火,治「火盛」之根本。《本草備要》言其能「瀉心火,除脾濕」。
    • 除煩:心火降則煩躁自平,間接緩解因熱致渴。
    • 燥濕:若火盛兼濕熱(如舌苔黃膩),黃連兼可化濕,防津液壅滯。

2. 麥冬(1錢,苦瓠汁浸去心)

  • 性味歸經:甘微苦寒,入心、肺、胃經。
  • 炮製特色
    • 苦瓠汁浸:苦瓠(葫蘆科)性滑利,可能增強麥冬滋潤清熱之效,或取其「去心」以減輕麥冬微寒之性。
    • 去心:古人認為麥冬心「令人煩」,去之使藥性更純。
  • 作用
    • 生津潤燥:直接補充被火熱耗傷之津液,治「煩渴」之標。
    • 清養肺胃:肺胃陰虛得滋,則上焦燥熱可除,協同黃連抑火。

3. 配伍邏輯

  • 「苦寒+甘寒」並行
    • 黃連苦寒瀉火以「治其標」(熱盛),麥冬甘寒養陰以「固其本」(陰傷),標本兼顧。
    • 此配伍避免單用苦寒傷陰(如獨用黃連恐加重口渴),或純用甘寒礙火(如獨用麥冬難抑亢火)。
  • 「一清一潤」協同
    • 火降則津液得存,陰生則虛火自斂,形成循環治療效應。

4. 潛在治療機轉推論

  • 心胃火熱證:若煩渴伴舌紅、脈數,可能涉及現代「交感神經亢進」或「口腔黏膜炎症」,黃連的黃連素(小檗堿)可抗菌抗炎,麥冬多糖促進黏膜修復。
  • 津液代謝失調:麥冬調節體液分泌,黃連抑制異常代謝亢進,合而調節「口渴中樞」。

綜論

黃連麥冬湯雖藥簡,然契合「熱者寒之」「燥者潤之」原則,通過瀉火存陰、清補並施,解決「火盛─陰傷─煩渴」連鎖病機,可視為古代「清熱生津」基礎方之一。後世「清心蓮子飲」等方劑,或受此配伍思路啟發而擴充。

傳統服藥法


黃連1錢(9節者,去毛須),麥冬(肥大者,以苦瓠汁浸,去心)1錢。
每服1-2錢或3-5錢,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麥冬湯, 出處:《痘科類編》卷三。 組成:黃連1錢(9節者,去毛須),麥冬(肥大者,以苦瓠汁浸,去心)1錢。 主治:煩渴火盛,飲水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