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散

ZI GU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6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9%
腎經 23%
胃經 17%
心經 11%
脾經 11%
肝經 5%
肺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紫光散中包含紫菀,主要原因在於其 宣肺化痰止咳 的功效。

紫菀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 潤肺下氣消痰止咳 的作用。對於風寒咳嗽、痰多粘稠、喘咳氣促等症狀,紫菀都能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紫菀還有 止血 的功效,對於因肺熱燥咳引起的咯血,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因此,紫菀的加入,有效地提高了紫光散的整體療效。

紫光散方劑中包含知母,主要是因為知母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方劑中常以知母來治療熱病煩渴、燥熱便祕等症狀。知母性寒,入肺、胃經,能清肺熱、降胃火,並能滋陰潤燥,使津液生化,從而達到清熱解毒、潤燥止渴的效果。

例如,知母與黃芩、黃連等藥物配伍,可清熱瀉火、涼血解毒;與生地黃、麥冬等藥物配伍,則可滋陰潤燥、生津止渴。因此,知母在紫光散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作用。

紫光散方劑中加入砂仁,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理氣健脾: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紫光散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嘔吐、腹脹等症狀。砂仁能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

2. 溫陽助陽:砂仁亦有溫陽助陽的作用,可以溫暖脾腎,改善陽氣不足引起的寒性腹痛。紫光散中其他藥材如乾薑、吳茱萸等亦具溫陽散寒作用,砂仁的加入更能增強溫陽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紫光散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益智開竅,安神定志:遠志味甘苦,性溫,歸心、肺、腎經。其具有益智開竅、安神定志之功,能改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紫光散主治小兒驚癇、夜啼不安,遠志在此方中起到安神定志、鎮驚止癇的作用。

二、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遠志亦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能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瘀阻經絡導致的病症。紫光散中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可促進血液循環、解除瘀血阻滯,進一步緩解小兒驚癇、夜啼等症狀。

紫光散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原因有二:

一、 滋陰潤肺: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紫光散主治燥熱咳嗽、咽喉幹痛等症,而麥門冬可以滋陰潤肺,緩解燥熱症狀,使肺氣得到滋養,從而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二、 清熱解毒: 麥門冬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降低體內熱毒,幫助機體抵抗外邪入侵。紫光散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例如金銀花、連翹等,麥門冬的加入可以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使藥效更為全面。

紫光散中加入天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滋陰潤肺: 天門冬味甘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之效。紫光散主治燥熱咳嗽,而天門冬可緩解肺燥熱證,使肺氣滋潤,達到止咳化痰之功效。
  2. 清熱解毒: 天門冬亦具清熱解毒之性,可輔助其他藥物,消除體內熱毒,增強整體療效。紫光散中加入天門冬,可進一步清熱解毒,避免燥熱之邪傷及肺陰。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紫光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濟陽綱目》記載,紫光散主治「咯血、唾血出於腎」。

治療原理

紫光散由六味中藥組成:紫菀、知母、熟地(砂仁炒)、遠志、麥門冬、天門冬。其治療咯血、唾血的原理分析如下:

  1. 滋陰補腎: 方中熟地、麥門冬、天門冬皆為滋陰補腎之要藥。熟地滋陰補血、益精填髓;麥門冬、天門冬滋陰潤燥、清熱生津。三藥合用,可滋補腎陰,充養精血,從根本上改善因腎陰虧虛導致的出血症狀。

  2. 清降虛火: 知母滋陰降火,善清肺胃之熱,對於陰虛火旺引起的咯血、唾血有良好的清降作用。

  3. 理氣化痰: 紫菀止咳化痰、潤肺平喘,砂仁健脾開胃、溫中行氣,有助於理順氣機,化痰止咳。

  4. 安神定志: 遠志安神定驚、消風除濕,有助於平復心神,減少因心神不寧引發的出血症狀。

綜合以上分析,紫光散以滋陰補腎為主要治療方向,輔以清降虛火、理氣化痰、安神定志,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古文內容分析

《濟陽綱目》中,首先闡述了「試血法」,即通過觀察血液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來判斷出血的臟腑來源。指出「吐在水碗內,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半沉者,心血也。」並提出相應的食療方法。

接著指出「紫光散,咯血唾血出於腎,此方主之。」明確了紫光散的主治病症為腎源性咯血、唾血。

方劑組成部分,原文記載「紫菀,知母,熟地(砂仁炒),遠志(去心),麥門冬(去心),天門冬(去心)」。其中熟地需用砂仁拌炒,推測是為了增強其溫補之性,同時防止熟地滋膩礙胃。各藥均需去心,這與古代的炮製方法和藥物理論有關。

總體而言,紫光散通過滋陰補腎、清降虛火、理氣化痰、安神定志,從而治療腎源性咯血、唾血,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紫菀、知母、熟地(砂仁炒)、遠志(去心)、麥門冬(去心)、天門冬(去心)。
上銼。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咯血、吐血出於胃者,若是肺熱不甚,或肺陰不足者,不宜使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 本方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胃腸道不適,如腹痛、腹瀉等。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咳血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紫光散, 出處:《濟陽綱目》卷六十一。 組成:紫菀、知母、熟地(砂仁炒)、遠志(去心)、麥門冬(去心)、天門冬(去心)。 主治:咯血、吐血出於胃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