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瘧疾不二飲」方中包含「常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截瘧之效。
常山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其苦寒之性可清熱解毒,並截斷瘧疾之寒熱往復。常山對瘧疾的療效顯著,是治療瘧疾的重要藥物,尤其對於寒濕瘧、暑濕瘧等症狀效果更佳。
此外,常山還能燥濕化痰、止咳,對於因濕邪阻滯而引起的咳嗽、哮喘等症狀亦有幫助。
瘧疾不二飲中包含檳榔,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檳榔味辛性溫,具有驅蟲止瀉之效。瘧疾乃是由瘧原蟲感染所致,而檳榔能殺滅腸道寄生蟲,並抑制瘧原蟲的生長繁殖,有助於控制病情。
其二,檳榔能溫脾胃,行氣止痛。瘧疾患者常伴有脾胃虛弱、腹痛等症狀,檳榔可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腹痛。
總之,檳榔在瘧疾不二飲中扮演著驅蟲止瀉、溫脾胃、行氣止痛的多重角色,有助於緩解瘧疾的症狀,並促進患者康復。
「瘧疾不二飲」方劑中包含知母,主要是因為知母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燥的功效。瘧疾發作時,常伴有高熱、煩躁、口渴等熱象,知母能清熱瀉火,緩解熱證。另一方面,瘧疾的發作也與體內陰虛火旺有關,知母能滋陰降燥,補益陰液,調節陰陽平衡,從而抑制瘧疾的發作。此外,知母還能清解暑熱,對於瘧疾的預防也有一定作用。因此,知母作為「瘧疾不二飲」方劑的組成成分,是具有重要的臨牀意義的。
「瘧疾不二飲」方劑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化痰: 川貝母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瘧疾發作時,患者常伴有發熱、咳嗽、痰多等症狀,川貝母可清熱解毒,化解痰熱,緩解這些症狀。
- 緩解瘧疾寒熱交替: 川貝母能清肺熱,同時又能滋陰潤肺,對於瘧疾寒熱交替的病症,能夠起到調節作用,使寒熱交替的症狀減輕。
總而言之,川貝母在「瘧疾不二飲」中,主要起到清熱化痰、緩解寒熱交替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瘧疾患者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瘧疾不二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專治「瘧疾」,即中醫所稱之瘧病,症狀為寒熱往來、發作有時,多因瘧邪伏於少陽,或痰濕蘊結、正邪交爭所致。古代醫家以此方截瘧,針對瘧疾發作時的典型症狀進行調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常山(雞油炒)
- 為方中君藥,自古為截瘧要藥,其性苦辛而寒,能湧吐痰涎、驅逐瘧邪。
- 以雞油炒製,或減其峻烈之性,兼顧脾胃,避免過度傷正。
檳榔(分雄雌)
- 雄者(尖形)破氣力強,雌者(平形)偏於行水,此處取其「破滯行氣」之效。
- 檳榔能下氣化痰、消積殺蟲,輔助常山消散瘧邪膠結之痰濕氣滯。
知母
- 性寒質潤,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用於緩解瘧疾發作的燥熱傷陰之象。
- 與常山寒性相合,共制熱邪,兼防常山燥烈之弊。
貝母
- 化痰散結,清泄熱邪,助常山、檳榔解除痰濕鬱遏,使瘧邪無所依附。
三、配伍特點與作用機理
- 截瘧為主,兼顧痰熱:常山直攻瘧邪,檳榔破氣導滯,知母、貝母清熱化痰,四藥協同,標本兼治。
- 酒水同煎,增效引經:酒性辛散,助藥力透達經絡,水則緩和藥性,合煎後「露一夜」,或取夜間陰寒之氣,增強清透伏邪之效。
- 強調生用忌熟:煎藥「不可過熟」,因常山等藥有效成分恐受高溫破壞,古人經驗認為生用藥力更峻,截瘧效佳。
四、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針對瘧疾病機「痰濕熱邪伏遏少陽」,以常山為核心,直接驅除瘧邪;檳榔行氣破結,開通道路;知母、貝母清熱化痰,既助君藥之力,又防邪熱傷陰。全方結構簡練,體現「專病專方」思路,符合古代截瘧方劑「峻藥急攻」的特點。
傳統服藥法
常山2錢(雞油炒),檳榔1錢(尖者雄,平者雌),知母1錢5分,貝母1錢5分。
酒、水各半鐘,煎7分,不可過熟,熟則不效;露一夜。
臨發日五更天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瘧疾,但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瘧疾不二飲, 出處:《惠直堂方》卷一。 組成:常山2錢(雞油炒),檳榔1錢(尖者雄,平者雌),知母1錢5分,貝母1錢5分。 主治: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