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聖丸

二聖丸

ER SHENG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5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肝經 16%
脾經 16%
肺經 16%
大腸經 16%
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聖丸中包含常山,主要基於其燥濕殺蟲之效。常山味苦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並能燥濕止癢,對於濕熱蘊結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症狀,常有顯著效果。

此外,常山還有殺蟲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由寄生蟲引起的疾病。在二聖丸中,常山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發揮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功效。

二聖丸方劑中加入檳榔,主要源於其消積導滯之效。

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胃、大腸經。其主要功效為消食導滯、驅蟲殺蟲,能有效解決積滯不消、脘腹脹滿等症狀。二聖丸主治濕熱蘊積,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腹脹、嘔吐、泄瀉等症,而檳榔的消積導滯功效能幫助化解積滯,促進消化,緩解脾胃不適,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聖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諸瘧,不拘遠近、大小」,意指針對各類瘧疾(如間日瘧、三日瘧等),無論新久輕重皆可應用。瘧疾在傳統中醫理論中,多歸因於「瘧邪伏於半表半裏」或「痰濕瘀阻」,症見寒熱往來、頭痛煩渴等。本方以祛瘧截瘧為核心,結合行氣、破結、透邪之力,尤其強調夜間至凌晨(五更)的服藥時機,契合瘧疾發作規律,意在截斷病邪。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恆山(常山)雞心

    • 為傳統截瘧要藥,其性上行,能湧吐痰涎、開泄瘧邪。《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傷寒寒熱,熱發溫瘧」。現代研究亦證實其含常山鹼,具抗瘧活性。
    • 「雞心」可能強調取用藥材特定部位,以增強藥效(如心部偏走血分,助透邪伏之瘧)。
  2. 檳榔(生研)

    • 生用取其峻烈之性,破氣行滯、消痰逐水。《本草綱目》言其「治瘧瘴痎瘧」,尤擅降氣導滯,與常山協同,一升一降,調暢氣機,使瘧邪無所依附。
    • 現代藥理支持其檳榔鹼成分能抑制瘧原蟲,兼驅蟲之效。
  3. 鯪鯉甲(穿山甲,煨焦)

    • 煨焦後減其腥膩,增入血分之力,擅搜剔絡中伏邪、散瘀通絡。《醫學衷中參西錄》謂其「凡血凝血聚為病,皆能開之」。
    • 針對瘧久入絡、痰瘀互結者,穿透瘧邪巢穴,助常山、檳榔徹底逐邪。
  4. 雞骨

    • 或取其「以骨走骨」之象,引藥深入陰分(瘧邪伏藏之處),且雞屬巽木,應風象,或能祛風透邪。古代亦用雞骨占卜治瘧(如《肘後方》),可能含民俗醫理。

配伍與劑型特點

  • 糯粉糊丸:糯米甘溫補中,緩和其他藥峻烈之性,護胃氣。
  • 黃丹為衣:黃丹(鉛丹)性沉,可鎮驚墜痰,古法用以「截瘧」;外用亦能殺蟲,可能強化身中藥物對瘧原蟲的抑制作用。
  • 冷酒送服:酒行藥勢,助藥力速達病所;冷服或防瘧熱相激,符合「治熱以寒藥,佐以熱服」的反佐思路。

整體治療原理
本方以「截瘧祛邪」為主軸,結合:

  1. 常山-檳榔:升降並施,調氣機以開痰濕瘀滯。
  2. 穿山甲-雞骨:深入血絡搜邪,破除瘧邪巢穴。
  3. 黃丹衣-冷酒:強化藥效直達病位,標本兼顧。

全方體現「截斷逆轉」思路,既針對瘧疾共性(伏邪、痰濕、氣滯),又透過特殊服法(五更時分)順應人體陰陽氣機轉樞,增強療效。

傳統服藥法


雞骨1兩,恆山雞心1兩,檳榔1兩(生研),鯪鯉甲(煨焦)1兩半。
上為末,糯粉糊為丸,如綠豆大,黃丹為衣。
每服30-50丸,臥時冷酒送下,五更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結核瘧疾角膜炎四肢麻痺癱瘓腹瀉身體消瘦牙齒浮動牙齦萎縮

相同名稱方劑


二聖丸,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檳榔1兩,巴豆15粒(去殼膜,內存油)。 主治:消谷逐水,下氣去風。主治:腹內諸蟲。

二聖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大蛤蟆1枚(端午日捕,眼赤者佳),臭黃2兩(爲末)。 主治:小兒丁奚,腹脹乾瘦,毛發焦黃。

二聖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六。 組成:乾蠍(炒)1兩半,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1兩。 主治:脾勞羸瘦,臍腹(疒丂)痛。

二聖丸,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七引《集簡方》。 組成:雞骨1兩,恆山雞心1兩,檳榔1兩(生研),鲮鯉甲(煨焦)1兩半。 主治:諸瘧,不拘遠近、大小。

二聖丸, 出處:《小兒病源》卷三。 組成:石亭脂(如臘塊者)1兩,黑附子(炮,去皮)半兩。 主治:小兒腹脹,足冷,面冷,或腹中氣響而足冷,或水瀉而足冷,或渴而足冷,或糞青足冷,或頭溫足冷,或脈沉微而足冷。

二聖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引《德生堂方》。 組成:雷丸1兩,神曲(炒)1兩,麥芽(炒)1兩,陳皮1兩,青皮1兩,茯苓1兩,苦葶藶1兩,石三棱1兩,蘿蔔子(炒,别研)1兩,阿魏1兩,白豆蔻1兩,沉香1兩,青木香1兩,廣木香1兩半,莪朮2兩,蒼朮4兩,半夏3錢,丁香2錢半。 主治:化脾積。主治:小兒脾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