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湯

CHANG SH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胃經 23%
脾經 15%
心經 7%
膀胱經 7%
腎經 7%
肝經 7%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常山湯以「常山」為君藥,其原因如下:

  1. 主治寒邪: 常山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善於祛除寒邪,尤其是寒邪客於脾胃所致的發熱、惡寒、腹痛、嘔吐等症狀。常山湯中常山作為君藥,正是利用其寒性以寒制寒,達到溫熱寒邪的目的。
  2. 溫陽散寒: 常山雖性寒,但同時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它能溫煦脾胃陽氣,促進脾胃運化,對於因寒邪凝滯導致的脾胃虛寒症狀,也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常山湯中加入知母,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常山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其寒性較烈,易傷脾胃。知母味苦性寒,亦能清熱瀉火,但兼具滋陰潤燥之效,可緩解常山寒涼之性,保護脾胃,避免過於傷陰。
  2. 配伍增效:常山與知母相配,能增強清熱瀉火之效。常山善於清熱解毒,知母則能引熱下行,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瀉火降逆的功效。

常山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常山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截瘧止痢之功效,但寒性較烈,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味平,能緩解常山寒性,調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脾胃。
  2. 增強療效:甘草味甘,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之功效,能增強常山清熱解毒、截瘧止痢的效果,並緩解常山引起的胃腸不適。

總而言之,常山湯中加入甘草,不僅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脾胃,更能增強療效,使藥效更為平和有效。

常山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發汗解表,溫陽散寒:常山湯主治寒邪客肺,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等症。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溫陽散寒的作用,可助常山散寒解表,驅散寒邪。
  2. 宣肺利氣,通鼻竅:麻黃可宣肺利氣,通鼻竅,改善寒邪阻滯肺氣導致的鼻塞不通、呼吸不暢等症狀,輔助常山湯疏風解表,改善呼吸道症狀。

麻黃在常山湯中配合其他藥材,發揮其解表散寒、宣肺利氣的作用,協同達到治療寒邪客肺的功效。

主治功效


常山湯

常山湯為中醫方劑,主治瘧疾,寒熱交替,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寒戰發抖,頭痛如裂,四肢拘急,頻頻打哈欠,口渴想喝冷飲,有時在黃昏發作,有時隔日發作,時間一到就發病,病發後就和常人一樣,脈象呈現弦狀。

組成

麻黃、辛味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發汗、利水、平喘、止咳作用。

甘草、甘味平,入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益氣、止咳化痰、潤肺、止渴、生津、補血、活絡止痛的功效。

知母、苦、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常山、苦、寒,入肺、胃經,具有治瘧、湧吐、驅蟲殺蟲和清熱解毒等傳統代功效。

藥理作用

  1. 抗瘧作用:常山湯中的常山、麻黃、知母均具有抗瘧作用。

  2. 解熱作用:常山湯中的麻黃、甘草、常山均具有解熱作用。

  3. 止咳作用:常山湯中的麻黃、知母、甘草均具有止咳作用。

  4. 利尿作用:常山湯中的麻黃、知母均具有利尿作用。

  5. 抗菌作用:常山湯中的常山、知母均具有抗菌作用。

臨牀應用

常山湯主要用於治療瘧疾,寒熱交替,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寒戰發抖,頭痛如裂,四肢拘急,頻頻打哈欠,口渴想喝冷飲,有時在黃昏發作,有時隔日發作,時間一到就發病,病發後就和常人一樣,脈象呈現弦狀。

用法用量

常山湯的用法為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

禁忌

孕婦、虛弱患者禁用。

總結

常山湯為中醫方劑,主要成分是常山、知母、甘草、麻黃,主治瘧疾,寒熱交替,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寒戰發抖,頭痛如裂,四肢拘急,頻頻打哈欠,口渴想喝冷飲,有時在黃昏發作,有時隔日發作,時間一到就發病,病發後就和常人一樣,脈象呈現弦狀。常山湯具有抗瘧、解熱、止咳、利尿、抗菌等作用,臨牀上主要用於治療瘧疾。

傳統服藥法


鱉甲1兩(炙),淡竹葉(切,洗)3升,常山2兩,甘草(炙)3兩,久酒3升。上切。
以酒漬藥,刀置上覆,頭安露地,明旦以水7升,煮取3升,分5服,比未發前令盡。當吐,吐極傷多,不必盡劑,但斷人禁飲食,得吐過時乃佳。
忌人莧、海藻、菘菜、生蔥、生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常山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頭痛肺結核瘧疾原發性高血壓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骨質疏鬆症身體消瘦夜間盜汗心情煩燥心胸煩熱身體發低熱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常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組成:常山(銼)半兩,鱉甲(去裙襴,醋浸,炙黃)1兩,甘草(生銼)1兩,車前草1握(切,或用子3合)。 主治:溫瘧。

常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組成:常山1分,甘草(生銼)1分,乾薑(炮)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柴胡(去苗)半兩。 主治:寒瘧,先寒後熱。

常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六。 組成:常山2兩,蜀漆(燒煙盡)2兩,甘草(炙銼)2兩,淡竹葉(切)1升,大黃(生銼)3兩。 主治:瘧病發渴及寒熱攻作。

常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三。 組成:常山(銼)3分,烏梅肉(炒)1兩,鱉甲(去裙襴,醋炙)1兩,黃耆(銼)1兩,大黃(銼,炒)半兩,甘草(炙)半兩,柴胡(去苗)2兩。 主治:傷寒,潮熱不退。

常山湯,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二。 組成:常山3兩,知母3兩,甘草(炙)3兩,麻黃(去節)1兩。 主治:瘧疾,或寒己而熱,或熱巳而寒,或寒熱戦慄,頭痛如破,身體拘急,數欠,渴欲飲冷,或晬時而發,或間日而作,至期便發,發巳即如常,其脈自弦。

常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組成:常山1兩,鱉甲(去裙襴,醋炙)1兩,柴胡(去苗)1兩,甘草(炙銼)1兩,石膏(研)1兩,人參1兩,牽牛子(炒)1兩,乾漆(炒令煙出)1兩,陳橘皮(去白焙乾)1兩,大黃(銼,炒)1兩,當歸(切,焙)1兩。 主治:虛勞潮熱,饑瘦減食,煩躁頰赤,夜多盜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