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湯

常山湯

CHANG SH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5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胃經 23%
脾經 15%
腎經 7%
心經 7%
肝經 7%
膀胱經 7%
肺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常山湯以「常山」為君藥,其原因如下:

  1. 主治寒邪: 常山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善於祛除寒邪,尤其是寒邪客於脾胃所致的發熱、惡寒、腹痛、嘔吐等症狀。常山湯中常山作為君藥,正是利用其寒性以寒制寒,達到溫熱寒邪的目的。
  2. 溫陽散寒: 常山雖性寒,但同時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它能溫煦脾胃陽氣,促進脾胃運化,對於因寒邪凝滯導致的脾胃虛寒症狀,也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常山湯中加入知母,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常山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其寒性較烈,易傷脾胃。知母味苦性寒,亦能清熱瀉火,但兼具滋陰潤燥之效,可緩解常山寒涼之性,保護脾胃,避免過於傷陰。
  2. 配伍增效:常山與知母相配,能增強清熱瀉火之效。常山善於清熱解毒,知母則能引熱下行,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瀉火降逆的功效。

常山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常山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截瘧止痢之功效,但寒性較烈,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味平,能緩解常山寒性,調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脾胃。
  2. 增強療效:甘草味甘,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之功效,能增強常山清熱解毒、截瘧止痢的效果,並緩解常山引起的胃腸不適。

總而言之,常山湯中加入甘草,不僅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脾胃,更能增強療效,使藥效更為平和有效。

常山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發汗解表,溫陽散寒:常山湯主治寒邪客肺,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等症。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溫陽散寒的作用,可助常山散寒解表,驅散寒邪。
  2. 宣肺利氣,通鼻竅:麻黃可宣肺利氣,通鼻竅,改善寒邪阻滯肺氣導致的鼻塞不通、呼吸不暢等症狀,輔助常山湯疏風解表,改善呼吸道症狀。

麻黃在常山湯中配合其他藥材,發揮其解表散寒、宣肺利氣的作用,協同達到治療寒邪客肺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常山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瘧疾,其症狀特徵如下:

  1. 寒熱往來: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甚則寒戰高熱交替。
  2. 頭痛劇烈:「頭痛如破」形容頭痛如撕裂般劇烈。
  3. 身體拘急:肌肉緊繃僵直,伴隨頻繁呵欠(數欠)。
  4. 口渴引飲:熱盛傷津,渴喜冷飲。
  5. 發作規律:或每日定時發作(晬時而發),或隔日發作(間日而作),發作後症狀緩解如常。
  6. 脈象特徵:脈弦,符合瘧疾「邪伏少陽」的病機。

此方主治範圍涵蓋正瘧(典型瘧疾),尤其針對寒熱交作、邪勢亢盛之證,強調「截瘧」以阻斷發作,並透過催吐驅邪外出。


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分析

1. 君藥:常山(2兩)

  • 功效:為截瘧要藥,善除瘧痰,直接攻擊瘧邪。
  • 機理:古代認為瘧疾與「痰飲伏於募原」有關,常山通過湧吐痰涎,使伏邪從上而解。其有效成分(如常山鹼)現代研究證實有抗瘧作用。

2. 臣藥:鱉甲(1兩,炙)

  • 功效:滋陰退虛熱,軟堅散結。
  • 機理:瘧疾久發易傷陰,鱉甲預護陰液,兼能「疏通絡脈」,防瘧邪深伏;炙用減其寒性,增健脾之效。

3. 佐藥:淡竹葉(3升)、甘草(3兩,炙)

  • 淡竹葉:清熱除煩,導心火下行,緩解口渴、高熱躁擾。
  • 炙甘草:調和諸藥,緩和常山催吐之烈性,補中益氣以防吐傷脾胃。

4. 使藥:久酒(3升)

  • 功效:酒性辛溫,通行經絡,助藥勢直達病所。
  • 機理:漬藥時加強活血透邪,煮藥時升散瘧邪,契合「瘧屬少陽,當用辛散」之義。

方劑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1. 截瘧為主,吐法驅邪

    • 常山配酒,強化「湧吐瘧痰」之力,使邪從吐解(「當吐,吐極傷多」),符合《內經》「其高者因而越之」之法。
    • 吐後需禁食,避免新痰再生,待胃氣恢復(「得吐過時乃佳」)。
  2. 寒熱並調,標本兼顧

    • 常山性寒,酒性溫,一清一散,共瀉瘧邪;鱉甲滋陰防虛熱,竹葉清實熱,兼顧瘧後陰傷與熱盛。
  3. 發作前服藥,順應病勢

    • 「比未發前令盡」:趁邪氣未盛時截斷病程,符合瘧疾治療的「截瘧」時機原則。

此方體現「急則治標」思維,以截瘧、吐邪為核心,輔以護正,適用於瘧疾急性期邪實為主的證候。

傳統服藥法


鱉甲1兩(炙),淡竹葉(切,洗)3升,常山2兩,甘草(炙)3兩,久酒3升。上切。
以酒漬藥,刀置上覆,頭安露地,明旦以水7升,煮取3升,分5服,比未發前令盡。當吐,吐極傷多,不必盡劑,但斷人禁飲食,得吐過時乃佳。
忌人莧、海藻、菘菜、生蔥、生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常山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頭痛肺結核瘧疾原發性高血壓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骨質疏鬆症身體消瘦夜間盜汗心情煩燥心胸煩熱身體發低熱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常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組成:常山(銼)半兩,鱉甲(去裙襴,醋浸,炙黃)1兩,甘草(生銼)1兩,車前草1握(切,或用子3合)。 主治:溫瘧。

常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組成:常山1分,甘草(生銼)1分,乾薑(炮)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柴胡(去苗)半兩。 主治:寒瘧,先寒後熱。

常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六。 組成:常山2兩,蜀漆(燒煙盡)2兩,甘草(炙銼)2兩,淡竹葉(切)1升,大黃(生銼)3兩。 主治:瘧病發渴及寒熱攻作。

常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三。 組成:常山(銼)3分,烏梅肉(炒)1兩,鱉甲(去裙襴,醋炙)1兩,黃耆(銼)1兩,大黃(銼,炒)半兩,甘草(炙)半兩,柴胡(去苗)2兩。 主治:傷寒,潮熱不退。

常山湯,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二。 組成:常山3兩,知母3兩,甘草(炙)3兩,麻黃(去節)1兩。 主治:瘧疾,或寒己而熱,或熱巳而寒,或寒熱戦慄,頭痛如破,身體拘急,數欠,渴欲飲冷,或晬時而發,或間日而作,至期便發,發巳即如常,其脈自弦。

常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組成:常山1兩,鱉甲(去裙襴,醋炙)1兩,柴胡(去苗)1兩,甘草(炙銼)1兩,石膏(研)1兩,人參1兩,牽牛子(炒)1兩,乾漆(炒令煙出)1兩,陳橘皮(去白焙乾)1兩,大黃(銼,炒)1兩,當歸(切,焙)1兩。 主治:虛勞潮熱,饑瘦減食,煩躁頰赤,夜多盜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