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常山湯以「常山」為君藥,其原因如下:
- 主治寒邪: 常山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善於祛除寒邪,尤其是寒邪客於脾胃所致的發熱、惡寒、腹痛、嘔吐等症狀。常山湯中常山作為君藥,正是利用其寒性以寒制寒,達到溫熱寒邪的目的。
- 溫陽散寒: 常山雖性寒,但同時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它能溫煦脾胃陽氣,促進脾胃運化,對於因寒邪凝滯導致的脾胃虛寒症狀,也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常山湯中加入知母,主要有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常山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其寒性較烈,易傷脾胃。知母味苦性寒,亦能清熱瀉火,但兼具滋陰潤燥之效,可緩解常山寒涼之性,保護脾胃,避免過於傷陰。
- 配伍增效:常山與知母相配,能增強清熱瀉火之效。常山善於清熱解毒,知母則能引熱下行,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瀉火降逆的功效。
常山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常山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截瘧止痢之功效,但寒性較烈,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味平,能緩解常山寒性,調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脾胃。
- 增強療效:甘草味甘,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之功效,能增強常山清熱解毒、截瘧止痢的效果,並緩解常山引起的胃腸不適。
總而言之,常山湯中加入甘草,不僅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脾胃,更能增強療效,使藥效更為平和有效。
常山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發汗解表,溫陽散寒:常山湯主治寒邪客肺,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等症。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溫陽散寒的作用,可助常山散寒解表,驅散寒邪。
- 宣肺利氣,通鼻竅:麻黃可宣肺利氣,通鼻竅,改善寒邪阻滯肺氣導致的鼻塞不通、呼吸不暢等症狀,輔助常山湯疏風解表,改善呼吸道症狀。
麻黃在常山湯中配合其他藥材,發揮其解表散寒、宣肺利氣的作用,協同達到治療寒邪客肺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常山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瘧疾,其症狀特徵如下:
- 寒熱往來: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甚則寒戰高熱交替。
- 頭痛劇烈:「頭痛如破」形容頭痛如撕裂般劇烈。
- 身體拘急:肌肉緊繃僵直,伴隨頻繁呵欠(數欠)。
- 口渴引飲:熱盛傷津,渴喜冷飲。
- 發作規律:或每日定時發作(晬時而發),或隔日發作(間日而作),發作後症狀緩解如常。
- 脈象特徵:脈弦,符合瘧疾「邪伏少陽」的病機。
此方主治範圍涵蓋正瘧(典型瘧疾),尤其針對寒熱交作、邪勢亢盛之證,強調「截瘧」以阻斷發作,並透過催吐驅邪外出。
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分析
1. 君藥:常山(2兩)
- 功效:為截瘧要藥,善除瘧痰,直接攻擊瘧邪。
- 機理:古代認為瘧疾與「痰飲伏於募原」有關,常山通過湧吐痰涎,使伏邪從上而解。其有效成分(如常山鹼)現代研究證實有抗瘧作用。
2. 臣藥:鱉甲(1兩,炙)
- 功效:滋陰退虛熱,軟堅散結。
- 機理:瘧疾久發易傷陰,鱉甲預護陰液,兼能「疏通絡脈」,防瘧邪深伏;炙用減其寒性,增健脾之效。
3. 佐藥:淡竹葉(3升)、甘草(3兩,炙)
- 淡竹葉:清熱除煩,導心火下行,緩解口渴、高熱躁擾。
- 炙甘草:調和諸藥,緩和常山催吐之烈性,補中益氣以防吐傷脾胃。
4. 使藥:久酒(3升)
- 功效:酒性辛溫,通行經絡,助藥勢直達病所。
- 機理:漬藥時加強活血透邪,煮藥時升散瘧邪,契合「瘧屬少陽,當用辛散」之義。
方劑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截瘧為主,吐法驅邪:
- 常山配酒,強化「湧吐瘧痰」之力,使邪從吐解(「當吐,吐極傷多」),符合《內經》「其高者因而越之」之法。
- 吐後需禁食,避免新痰再生,待胃氣恢復(「得吐過時乃佳」)。
寒熱並調,標本兼顧:
- 常山性寒,酒性溫,一清一散,共瀉瘧邪;鱉甲滋陰防虛熱,竹葉清實熱,兼顧瘧後陰傷與熱盛。
發作前服藥,順應病勢:
- 「比未發前令盡」:趁邪氣未盛時截斷病程,符合瘧疾治療的「截瘧」時機原則。
此方體現「急則治標」思維,以截瘧、吐邪為核心,輔以護正,適用於瘧疾急性期邪實為主的證候。
傳統服藥法
鱉甲1兩(炙),淡竹葉(切,洗)3升,常山2兩,甘草(炙)3兩,久酒3升。上切。
以酒漬藥,刀置上覆,頭安露地,明旦以水7升,煮取3升,分5服,比未發前令盡。當吐,吐極傷多,不必盡劑,但斷人禁飲食,得吐過時乃佳。
忌人莧、海藻、菘菜、生蔥、生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常山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常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組成:常山(銼)半兩,鱉甲(去裙襴,醋浸,炙黃)1兩,甘草(生銼)1兩,車前草1握(切,或用子3合)。 主治:溫瘧。
常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組成:常山1分,甘草(生銼)1分,乾薑(炮)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柴胡(去苗)半兩。 主治:寒瘧,先寒後熱。
常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六。 組成:常山2兩,蜀漆(燒煙盡)2兩,甘草(炙銼)2兩,淡竹葉(切)1升,大黃(生銼)3兩。 主治:瘧病發渴及寒熱攻作。
常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三。 組成:常山(銼)3分,烏梅肉(炒)1兩,鱉甲(去裙襴,醋炙)1兩,黃耆(銼)1兩,大黃(銼,炒)半兩,甘草(炙)半兩,柴胡(去苗)2兩。 主治:傷寒,潮熱不退。
常山湯,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二。 組成:常山3兩,知母3兩,甘草(炙)3兩,麻黃(去節)1兩。 主治:瘧疾,或寒己而熱,或熱巳而寒,或寒熱戦慄,頭痛如破,身體拘急,數欠,渴欲飲冷,或晬時而發,或間日而作,至期便發,發巳即如常,其脈自弦。
常山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組成:常山1兩,鱉甲(去裙襴,醋炙)1兩,柴胡(去苗)1兩,甘草(炙銼)1兩,石膏(研)1兩,人參1兩,牽牛子(炒)1兩,乾漆(炒令煙出)1兩,陳橘皮(去白焙乾)1兩,大黃(銼,炒)1兩,當歸(切,焙)1兩。 主治:虛勞潮熱,饑瘦減食,煩躁頰赤,夜多盜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