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骨散中加入柴胡,主要考量其疏肝解鬱、升陽散寒之效。
-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清骨散主要針對濕熱蘊結、筋骨疼痛等病症,柴胡能疏肝解鬱,使氣機疏暢,有助於濕熱之邪外達,減輕筋骨疼痛。
- 升陽散寒,扶正祛邪:柴胡亦具升陽散寒之效,可提升陽氣,溫煦經絡,有助於驅散寒邪,改善因寒濕凝滯而導致的筋骨疼痛。
總之,柴胡在清骨散中發揮疏肝解鬱、升陽散寒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奏清熱利濕、舒筋止痛之效。
清骨散中加入胡黃連,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 胡黃連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有效抑制體內熱毒的蔓延,清除因感染或外傷引起的熱毒,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 散瘀止痛: 胡黃連對於瘀血腫痛也有較好的療效,可有效化解體內積聚的瘀血,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因此,清骨散中加入胡黃連,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散瘀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骨骼感染、外傷所致疼痛等症狀的目的。
清骨散中包含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秦艽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治療風濕熱痺,骨節疼痛,以及因熱毒所致的發熱、口渴等症狀。清骨散的主要功效之一即為清熱解毒,因此秦艽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功效。
- 祛風除濕:秦艽還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能有效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疼痛等症狀。清骨散多用於治療骨骼肌肉疼痛,而秦艽的祛風除濕之效能可以有效緩解疼痛,促進骨骼恢復。
清骨散方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清骨散主治熱毒蘊結,骨髓受損,表現爲骨骼疼痛、腫脹、發熱等症狀,而鱉甲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滋陰養血,活血化瘀: 鱉甲同時具有滋陰養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清骨散中加入鱉甲,可以補充骨髓陰血,促進血液循環,從而加快骨骼的修復,減輕疼痛。
因此,清骨散中加入鱉甲,體現了中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以及“陰陽平衡”的整體觀。
清骨散中包含地骨皮,乃因其藥性寒涼,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地骨皮能有效治療因熱毒蘊結所致的骨蒸潮熱、盜汗、口渴、牙齦腫痛等症狀。
此外,地骨皮還能抑制骨髓的異常增殖,對治療骨髓炎、白血病等疾病也有一定功效。因此,將地骨皮加入清骨散,可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同時也能起到輔助治療骨骼疾病的作用。
清骨散中加入青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青蒿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清骨散多用於治療骨骼、筋骨、肌肉的炎症或感染,青蒿可有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輔助治療。
- 疏風散熱: 青蒿還具有疏風散熱的功效,能幫助解除風熱之邪,配合其他藥材,可改善因風熱侵襲導致的骨骼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
總體而言,青蒿在清骨散方劑中,主要發揮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輔助治療骨骼、筋骨、肌肉的相關疾病。
清骨散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瀉火: 知母味苦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效。清骨散主治骨蒸潮熱、盜汗、口渴等症,知母可以清泄體內蘊熱,緩解發熱盜汗等症狀。
- 滋陰降火: 知母性寒,可滋陰降火,對於因陰虛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熱、盜汗等症,知母可以滋陰降火,達到平衡陰陽的效果。
總之,知母在清骨散中發揮著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骨蒸潮熱、盜汗等症,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清骨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調和藥性:清骨散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爲主,藥性偏寒涼。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可防止藥性過寒而傷及脾胃,避免出現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二、增強藥效: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清骨散中常配伍具有苦寒性質的藥物,如黃芩、生地等,甘草能與之相配伍,使其藥效發揮更佳,更好地達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目的。
主治功效
清骨散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綜合以上古文內容,清骨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骨蒸勞熱: 這是清骨散最主要的主治症狀,多篇古文均有提及,如《湯頭歌訣》、《醫方集解》、《成方切用》等。骨蒸勞熱表現為自覺身熱,觸之烙手,尤其午後或夜間發熱加重,或自覺熱自骨髓向外透發,常伴有心煩、口乾、盜汗、消瘦等症狀。
- 潮熱: 《類證治裁》明確指出清骨散可用於治療潮熱,即發熱如潮汐般有規律地升降。
- 五心煩熱: 《世醫得效方》、《奇效良方》、《周慎齋遺書》等提到清骨散可用於治療五心煩熱,即手心、足心及心胸部位的煩熱感。
- 癆瘵初期: 《世醫得效方》、《奇效良方》指出清骨散可用於童男童女或成人初覺勞瘵,即結核病的早期階段,常伴有低熱、盜汗、咳嗽、消瘦等症狀。
- 產後骨蒸: 《驗方新編》、《胎產心法》、《胎產指南》等提到清骨散可用於治療產後骨蒸,即產後出現的骨蒸勞熱症狀。
- 麻後疳瘵: 《麻疹闡注》指出清骨散可作為治療麻疹後出現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藥方之一。
- 肝膽火旺、血虛煩躁: 《血證論》中多處提到柴胡清骨散用於治療此類症狀,表現為熱蒸口苦、魂夢不寧等。
- 中熱後餘熱不清: 《六因條辨》指出清骨散可用於治療中熱(中暑)後,出現「朝涼暮熱,夜則譫語」等餘熱留於膽中,營液被灼的症狀。
- 熱甚人強的癆瘵: 《雜病心法要訣》指出柴胡清骨散適用於此類患者。
治療原理
清骨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滋陰清熱、清熱除蒸的法則。多數古籍以骨蒸為論治重點,其病機多為陰虛內熱或邪熱久留傷陰,總體為火炎水虧,真陰消爍,虛火內擾所致,也有因氣血鬱滯,化火傷陰所致。
方劑組成中:
- 銀柴胡、柴胡: 疏肝解鬱,透邪外出,引邪熱外透。柴胡為君藥,用量獨重。
- 胡黃連、知母、地骨皮: 苦寒清熱,滋陰降火,直清陰分的虛熱。胡黃連清熱燥濕,退虛熱。地骨皮、知母,清熱涼血,退虛熱,滋陰潤燥。此三味共為臣藥。
- 秦艽、青蒿: 協助柴胡透散表邪,清熱解暑,退黃疸,除風勝濕,清熱涼血。
- 鱉甲: 滋陰潛陽,軟堅散結,引藥入骨,直達病所。佐以鱉甲滋陰補肝,軟堅散結。
- 甘草: 調和諸藥,益氣緩急。
各藥合用,共奏滋陰清熱、清熱除蒸之效。通過清瀉陰分的伏熱,透散肌表的邪熱,滋養陰液,從而達到退熱除蒸的目的。
此外,不同醫家在使用清骨散時,會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化裁,如:
- **《血證論》**中提出加桃仁、琥珀、乾漆、丹皮以活血化瘀,治療瘀血在肝引起的骨蒸勞熱。
- **《六因條辨》**中建議加入鮮菖蒲、廣鬱金、益元散以宣竅除邪,協助清骨散更好地發揮作用。
- **《張畹香醫案》**中列出了清骨散的藥物組成並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藥物和劑量的調整。
- **《雜病心法要訣》**中柴胡清骨散用大量人參補氣,以助驅邪外出。
總之,清骨散是一個經典的滋陰清熱方劑,其主治功效和治療原理在多部中醫古籍中均有記載和論述。後世醫家在使用時,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加減化裁,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水二盅(300ml),煎八分(240ml),食遠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骨散, 出處:《何氏濟生論》卷五。 組成:銀柴胡、地骨皮、牡丹皮。 主治:骨蒸。
清骨散, 出處:《準繩·類方》卷一。 組成:銀柴胡1錢5分,胡黃連1錢,秦艽1錢,鱉甲(醋炙)1錢,地骨皮1錢,青蒿1錢,知母1錢,甘草5分。 主治:骨蒸勞熱。
清骨散, 出處:《鎬京直指》。 組成:生首烏4錢,鱉甲膠2錢(衝),銀胡1錢半,艽蘇1錢半,地骨皮3錢,青蒿梗8分,炙知母1錢半,多甘草5分,扁石斛3錢。 主治:骨蒸。
清骨散, 出處:《夀世保元》卷四。 組成:人參1錢,白茯苓5錢,柴胡2錢,秦艽5錢,生地黃2錢,熟地黃2錢,黃柏1錢,防風1錢,薄荷7分,胡黃連5分。 主治:男婦五心煩熱,骨蒸勞熱。
清骨散, 出處:《得效》卷九。 組成:北柴胡2兩,生地黃2兩,熟地黃1兩,人參(去蘆)1兩,防風(去蘆)1兩,秦艽1兩,赤茯苓1兩,胡黃連半兩,薄荷葉7錢半。 主治:婦人、童男童女初覺勞瘵。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