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鬼麝香丸

SHA GUI SHE XI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4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心經 17%
胃經 12%
脾經 12%
肺經 11%
腎經 10%
大腸經 8%
膽經 3%
三焦經 3%
肝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殺鬼麝香丸」方劑中包含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1. 開竅醒神:麝香性辛溫,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活絡之效。對於神志昏迷、驚厥抽搐等症狀,麝香可迅速穿透血腦屏障,刺激中樞神經,起到醒神開竅的作用。
  2. 活血化瘀: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麝香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因此,麝香在「殺鬼麝香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開竅醒神、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治療相關疾病具有顯著療效。

「殺鬼麝香丸」中加入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邪避穢:雄黃性溫,味辛,有毒,古人認為其具有驅邪避穢、解毒殺蟲的功效。在民間傳統中,雄黃常被用於驅蛇、辟邪,並被認為可以抵禦瘟疫、鬼魅等。因此,在「殺鬼麝香丸」中加入雄黃,意在藉助其驅邪辟穢之效,以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2. 解毒殺蟲:雄黃具有殺蟲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療一些由蟲毒引起的疾病,例如疥瘡、皮膚病等。在「殺鬼麝香丸」中,雄黃可能被用於治療某些由病邪或蟲毒引起的疾病,與其他藥材配合,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殺鬼麝香丸」方劑中加入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鎮心安神之效。古人認為心主神志,心神不寧則易受邪氣侵擾。因此,硃砂可抑制心神躁動,使人安神定志,達到驅邪避煞之目的。
  2. 解毒闢穢: 硃砂具有解毒闢穢之效,可驅除外邪,防止邪氣入侵人體。古人認為,邪氣會導致疾病,而硃砂可以抵抗邪氣,保護身體健康。

「殺鬼麝香丸」方劑中包含「鬼箭羽」主要原因如下:

  1. 驅邪避穢: 鬼箭羽性味辛溫,具有解毒、消腫、止痛之效,民間常用於驅邪避穢,搭配麝香等藥材,可增強驅邪之力,故名「殺鬼麝香丸」。
  2. 活血化瘀: 鬼箭羽亦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可輔助麝香通經活絡,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治療瘀血阻滯所致的疾病效果。

總之,鬼箭羽在「殺鬼麝香丸」中主要起到驅邪避穢、活血化瘀的輔助作用,與其他藥材相配合,發揮整體療效。

「殺鬼麝香丸」方劑中包含「犀角」,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犀角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有效對抗瘟疫、熱毒等病症,古人認為其可殺滅病邪,故名「殺鬼」。
  2. 鎮驚安神: 犀角亦具鎮驚安神之效,能緩解因熱毒入侵導致的驚厥、神志不清等症狀。

然而,現今犀牛已被列為瀕危物種,其角的使用已被禁止。因此,應以其他藥材替代犀角,例如水牛角、羚羊角等,以達到相似的功效。

「殺鬼麝香丸」方劑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在方中,木香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疏肝理氣,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
  2. 燥濕健脾: 木香還有燥濕健脾的作用,可改善脾胃濕困,增強消化功能,為其他藥材的吸收和發揮作用提供良好的環境。

總之,木香的加入可以有效提升方劑的止痛效果,同時也能改善脾胃功能,使藥效更為顯著。

殺鬼麝香丸方劑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方中加入白朮,可補脾胃之氣,增強機體抵抗力,對於因脾胃虛弱導致的疾病,例如氣血不足、精神萎靡等,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2. 燥濕化痰:白朮亦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可協助麝香等藥物化解痰濕,改善呼吸系統疾病,如咳嗽、氣喘等。

總而言之,白朮在殺鬼麝香丸中,發揮健脾益氣、燥濕化痰之效,有助於提升藥方整體的療效。

在傳統中醫學裏,「殺鬼麝香丸」是一種用於驅邪避疫、醒腦開竅的藥方。其配方複雜,其中「天靈蓋」為一特殊成分。「天靈蓋」即幼年犀牛角的頂端部分,在古籍中被視為通天達地之物,具有極強的穿透力與開竅醒神之效。據說,犀牛角能通心腦,清熱解毒,對抗邪氣有獨到之處。然而,現代社會由於犀牛保護問題,使用犀牛角已屬違法,故「天靈蓋」在當代中藥應用中已被其他藥材替代,如用水牛角或羚羊角等,以符合動物保護法規,同時兼顧藥效。在傳統理論中,「殺鬼麝香丸」中的「天靈蓋」配合麝香、雄黃等藥材,共同發揮驅邪、開竅、清熱的作用,是古代對於防疫、治療瘟疫的重要手段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醫學觀點下,對於藥材的選擇和使用更傾向於科學證據支持的藥物,而對於一些傳統藥材的療效和安全性,仍需進一步研究和評估。

「殺鬼麝香丸」方劑中包含「虎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傳統觀念: 古代醫學認為虎骨具有強壯筋骨、祛風除濕、止痛消腫等功效,被視為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痺痛、骨骼疾病的良藥。因此,虎骨被納入此方劑,旨在增強其治療效果。
  2. 藥性相合: 虎骨性溫,味辛鹹,入肝腎經。而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兩者藥性相合,可相互增效,共同發揮驅邪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殺鬼麝香丸」方中使用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破血消積的功效。方中加入桃仁,有助於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氣血運行,達到祛除邪氣、緩解病痛的目的。
  2. 潤腸通便: 桃仁亦有潤腸通便的作用,有助於排除體內積滯,改善便祕,減少毒素累積,從而增強機體抵抗力,達到殺鬼驅邪的效果。

主治功效


殺鬼麝香丸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殺鬼麝香丸,顧名思義,乃針對「傳屍骨蒸勞」等症而設,其組成藥物多屬峻猛之品,針對病症的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方中犀角、紅砂皆為清熱涼血之要藥,犀角清熱解毒力強,尤其善治血分熱毒;紅砂則鎮心安神,兼清熱解毒。此二藥合用,能有效清除體內積熱,達到涼血止痛的效果,針對骨蒸勞熱症狀尤為重要。

二、 活血通經,散結消癥: 方中鬼箭羽、桃仁皆具活血化瘀之功,鬼箭羽更擅長於活血通經,消癥止痛;桃仁則活血化瘀,潤腸通便,能促進血液循環,排除瘀滯。此二藥與麝香相配伍,能更好地促進血液循環,散結消癥,緩解因氣血瘀滯所致的疼痛及其他不適。

三、 開竅醒腦,行氣止痛: 麝香為方中君藥,具有開竅醒腦、活血散結之功,能振奮心神,通達經絡,對於因邪氣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昏迷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木香則行氣止痛,調和脾胃,可改善因氣滯血瘀所導致的消化不良等症狀。二者合用,更能提高藥效,增強整體治療效果。

四、 補益脾腎,強壯筋骨: 方中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能提升脾胃運化功能,為後續藥物吸收提供良好基礎;天靈蓋及虎骨則分別補肝腎,強筋骨,舒筋活絡,針對骨蒸勞所致的筋骨痠痛、體虛乏力等症狀,具有補益作用。

五、 解毒殺蟲,燥濕止癢: 雄黃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之功效,雖然在方中比例較少,但其輔助作用不可忽視,能起到一定的輔助解毒作用,防止邪毒久留。

綜上所述,殺鬼麝香丸方劑以麝香為君,配伍犀角、紅砂等清熱涼血之品,再佐以活血通經、行氣止痛、補益脾腎等藥物,整體組方思路旨在清熱解毒、活血通絡、補益氣血,從而達到治療「傳屍骨蒸勞」的目的。方中藥物多為峻猛之品,其配伍使用,需要醫師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進行調整,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古方記載的劑量和用法僅供參考,現代臨牀應用需結合現代醫學知識和臨牀經驗進行調整。

傳統服藥法


麝香1分(細研),雄黃半兩(細研),光明砂3分(細研),鬼箭羽3分,犀角屑1兩,木香半兩,白朮半兩,天靈蓋1兩(塗酥,炙令微黃),虎頭骨1兩半(塗酥,炙令黃),桃仁2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前以溫清粥飲送下。
(原書卷七十)。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麝香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

相同名稱方劑


殺鬼麝香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一。 組成:麝香1分(細研),雄黃半兩(細研),光明砂3分(細研),鬼箭羽3分,犀角屑1兩,木香半兩,白朮半兩,天靈蓋1兩(塗酥,炙令微黃),虎頭骨1兩半(塗酥,炙令黃),桃仁2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傳屍骨蒸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