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葉羹

GOU QI YE GE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3%
肝經 23%
脾經 11%
膽經 11%
肺經 7%
胃經 7%
心經 3%
小腸經 3%
膀胱經 3%
三焦經 3%
腎經
肝經
脾經
膽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枸杞葉羹以枸杞葉為主要成分,乃因其具有多種藥效,與羹湯的滋補性質相契合。

枸杞葉性甘平,入肝、腎經,具有清熱明目、滋陰補腎之效。其富含維生素A、C及多種礦物質,可改善視力、預防夜盲症,同時滋補肝腎,增強抵抗力。

將枸杞葉製成羹湯,可更好地釋放其藥效,易於人體吸收,並配合其他食材,達到更全面的滋補效果。

「枸杞葉羹」中的青蒿,具有清熱解暑、涼血止血的作用。青蒿能夠幫助改善因暑熱所致的不適,如頭痛、口乾舌燥等症狀,與枸杞葉等藥材相配,可以增強整體的清熱解暑作用。

枸杞葉羹中加入蔥白,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解毒去腥: 枸杞葉性寒,味甘,略帶苦味,易於寒涼體質者食用後,出現腸胃不適。蔥白性溫,味辛,具有發散風寒、解毒去腥之功效,可中和枸杞葉的寒性,減輕其苦味,使口感更佳。
  2. 增香提味: 蔥白富含揮發油,具有獨特的香味,加入枸杞葉羹中,可以提升湯羹的香氣,使口感更豐富,更為鮮美。

枸杞葉羹中加入淡豆豉,乃取其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效,與枸杞葉相輔相成,增強其功效。

枸杞葉性涼,具有清熱明目、滋陰養肝之效。淡豆豉性涼,味甘辛,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解表除煩之功效。兩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同時有助於利濕消腫,適合於外感風熱、目赤腫痛、濕熱蘊結等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枸杞葉羹」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出處: 《太平聖惠方》|王懷隱、陳昭遇等

古文記載主治: 骨蒸勞,肩背煩疼,頭痛,不能下食。

組成分析:

  • 枸杞葉: 滋補肝腎、明目。
  • 青蒿: 解熱退燒、抗瘧疾。
  • 蔥白: 發汗散寒、通陽氣。
  • 淡豆鼓: 消炎利咽、化痰止咳。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枸杞葉羹」主治「骨蒸勞」。中醫認為,「骨蒸勞」屬於虛勞範疇,多因久病耗傷,或房室過度,導致精血虧損,陰虛火旺所致。其症狀表現為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形體消瘦等,常伴有咳嗽、咳血、腰膝酸軟等症狀。

此方中:

  1. 枸杞葉 為君藥,其性味甘、平,入肝、腎經,能滋補肝腎,益精明目,針對骨蒸勞的根本病因——肝腎陰虛,進行滋補。
  2. 青蒿 為臣藥,性味苦、辛、寒,入肝、膽、腎經,具有清虛熱、退骨蒸之功效,能有效緩解骨蒸勞的潮熱症狀。
  3. 蔥白 為佐藥,性味辛、溫,入肺、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散寒通陽的作用。在本方中,蔥白主要起到散除表邪,通暢氣機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頭痛、肩背疼痛等症狀。
  4. 淡豆豉 為使藥,性味苦、辛、寒,入肺、胃經,具有解表除煩、宣發郁熱的作用。豆豉可以協調諸藥,並能增強青蒿的清熱之效,且可緩解胸中煩悶等症。

此方四藥合用,以滋補肝腎為主,兼以清虛熱、散表邪,共奏滋陰降火、解表清熱之功。其方藥配伍精當,標本兼治,故對骨蒸勞所致的肩背煩疼、頭痛、不能下食等症有較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枸杞葉3兩,青蒿葉1兩,蔥白1握(去須,切),豉1合。
上先以水3大盞,煎豉取汁1盞5分,去豉,下枸杞葉等,煮作羹,調和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暑明目的功效,適合於骨蒸勞、肩背煩疼、頭痛、不能下食等症狀。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頭痛肩中部肩痛肺結核神經性厭食症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枸杞葉羹, 出處:《聖惠》卷九十七。 組成:枸杞葉3兩,青蒿葉1兩,蔥白1握(去須,切),豉1合。 主治:骨蒸勞,肩背煩疼,頭痛,不能下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