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銀楂芩連湯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 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在銀楂芩連湯中,金銀花可與黃芩、連翹等藥材共同作用,加強清熱解毒之力,對於熱毒壅盛、咽喉腫痛、發熱等症狀有顯著效果。
- 利咽消腫: 金銀花對於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與銀花、麥冬等藥材配合,可有效消炎止痛,利咽消腫,改善患者的咽喉不適。
對於[銀楂芩連湯]中的青蒿成分,青蒿性味苦寒,有清熱解暑、除濕退黃的功能。該方中加入青蒿的目的在於增強清熱利濕的效果,特別適用於治療因熱毒所致的黃疸、發熱等病症。
銀楂芩連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性寒涼,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功效。銀楂芩連湯常用於治療熱病邪熱熾盛,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脈數等症。黃連能清泄心火,降熱解毒,與銀花、山楂等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效果。
2. 抑制細菌: 黃連中含有小檗鹼等生物鹼,具有抗菌消炎作用。銀楂芩連湯常用於治療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咽喉炎、扁桃體炎等。黃連的抗菌作用,有助於抑制感染,促進炎症消退。
銀楂芩連湯中加入赤沙糖,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銀楂芩連湯以清熱瀉火為主,藥性偏寒涼。赤沙糖性甘溫,能緩解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而傷脾胃,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服用。
二、增進療效: 赤沙糖入脾胃經,能促進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同時,赤沙糖還具有潤燥止渴之功效,可緩解藥物引起的口乾舌燥等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銀楂芩連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兩類痢疾證候:
熱痢赤痢
- 痢下色赤(血痢),或先排出白色黏液後轉赤痢,或赤痢多於白痢者。此為濕熱壅滯大腸,熱傷血絡,血滲夾雜所致,屬濕熱偏熱之證。
噤口痢
- 飲食入口即吐,甚或不食亦嘔。此因熱毒熾盛,上攻胃腑,胃氣不降,濕熱濁邪壅滯中焦,形成「腸胃同病」之危候。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銀花炭(3錢)
- 金銀花炒炭後,減其辛涼解散之性,增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尤擅治熱毒血痢。
南楂炭(3錢)
- 山楂炒炭後,酸收之性增強,能消積化滯、收澀止痢,兼活血止血,針對痢疾兼瘀滯者。
青蒿(1錢半)
- 芳香透絡,清退伏熱,尤善透解暑濕黏滯之邪,防止熱邪深伏營血。
川連(1錢半)
- 苦寒直折,清熱燥濕,為治濕熱痢要藥,尤其擅清中焦濕熱,降逆止嘔(噤口痢關鍵藥)。
酒芩(1錢半)
- 黃芩酒製後上行之性減弱,專清大腸濕熱,與黃連協同清熱解毒,堅陰止痢。
赤砂糖(1錢半)
- 甘溫緩急,既可緩和苦寒藥傷胃之弊,又能補充痢後耗傷之陰血,兼有活血化瘀之效。
(二)組方思路
清熱解毒為本
- 銀花炭、川連、酒芩三藥相合,直清腸道濕熱毒邪,止血痢而解熱毒。
調和氣血為輔
- 南楂炭消積活血,赤砂糖甘潤和血,二者調和氣血,符合「調氣則後重自除,和血則便膿自癒」的治痢原則。
降逆開噤為佐
- 川連配青蒿,一降一透,治噤口痢之嘔逆:黃連降胃火,青蒿透伏熱,使濕熱分消而嘔止。
(三)治療機理
此方針對濕熱毒邪壅滯腸道之病機:
- 濕熱下迫大腸,則見赤白痢;
- 熱毒上沖胃腑,則成噤口嘔逆。
方中藥物協同作用,清熱不傷正,燥濕不留瘀,止痢不礙邪,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和胃降逆之效。
三、現代潛在應用推論
從藥理推測,此方或可應用於:
- 細菌性痢疾(赤痢為主)
- 急性腸炎伴血便
- 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嘔吐(類似噤口痢證型者)
然須依具體證候辨證加減,尤重濕熱與氣血失調之病機吻合度。
傳統服藥法
銀花炭3錢,南楂炭3錢,青蒿1錢半,川連1錢半,酒芩1錢半,赤砂糖1錢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銀楂芩連湯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銀楂芩連湯, 出處:《溫熱經解》。 組成:銀花炭3錢,南楂炭3錢,青蒿1錢半,川連1錢半,酒芩1錢半,赤砂糖1錢半。 主治:熱痢,痢色赤,或先白後赤,或赤多白少者;噤口痢,飲食即吐,不食亦嘔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