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效人參散中包含人參,乃因其具有 大補元氣、益氣復脈 的功效。人參為補氣藥之首,能增強人體正氣,扶正祛邪,對於元氣虧虛、氣血不足、心氣不足等症狀,皆有顯著療效。
此外,人參亦可 益脾胃、生津止渴,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口渴乏力等症狀,亦有一定輔助作用。因此,在需要補氣、益氣的方劑中,人參常被列為重要組成藥物。
「大效人參散」中加入「常山」的原因主要有二:
- 「常山」苦寒,能清熱解毒,驅除瘧疾。 此方旨在治療瘧疾,常山為傳統的抗瘧藥物,其苦寒之性能有效抑制瘧原蟲的繁殖,並清除體內的熱毒,達到治療目的。
- 「常山」與人參相配,寒熱並用,以達到扶正祛邪之效。 人參性溫補,能益氣扶正,而常山性寒,能清熱解毒,二者相配,寒熱並用,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扶正固本,使治療更具效力。
大效人參散中加入青蒿,主要有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 青蒿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壅盛、脾胃濕熱所致的發熱、腹痛、嘔吐等症狀,青蒿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病症。
- 協同增效: 人參性溫補氣,而青蒿性寒清熱,二者配伍,寒熱相濟,既能補氣益血,又能清熱解毒,相輔相成,增強藥效。同時,青蒿還可降低人參的溫熱之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效人參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山岚瘴瘧」,即南方濕熱地區因感受瘴毒引發的瘧疾。其特點為發作類型複雜,包含:
- 寒熱類型不拘:無論純寒(寒瘧)、純熱(溫瘧)、或寒熱交替(往來寒熱)皆可適用。
- 發作週期廣泛:對頻繁發作(連日)、間歇發作(間日)、或週期較長(3-4日一發)的瘧疾均有效。顯示此方調節瘧邪伏藏與發作的適應力強。
組成與治療原理
方中三藥協力,共成「扶正祛瘴、截瘧退熱」之功:
人參(君藥):
- 補元氣、益脾肺,增強人體抗邪能力,避免瘴毒深伏。
- 古代認為瘧疾久發必傷正,人參可防截瘧藥(如常山)傷正,達到「攻不伐正」之效。
常山(臣藥):
- 苦辛性寒,為傳統截瘧要藥,能涌吐痰涎、瀉下瘧邪,直接中斷瘧疾發作週期。
- 與人參配伍,既可制其毒性,又能借其升散之性引藥達表,驅瘴外出。
青蒿(佐使藥):
- 芳香透絡,清虛熱、除瘴氣,尤善退瘧疾之骨蒸潮熱。
- 協同常山增強截瘧效果(後世《溫病條辨》青蒿鱉甲湯即承此思路)。
用藥時機與機理
- 提前半日服藥:趁瘧邪未發時(「午時」陽氣旺)用酒送服,酒行藥勢,助藥力深入血分伏瘧之所。
- 分三次夜服:依「一更、三更、五更」階段性給藥,逐步分解瘧邪,對應古人「瘧邪晝伏夜出」的觀察,藉人參托底、常山祛邪、青蒿透熱,三路並進瓦解瘧疾。
總結
此方結構簡潔而理法嚴密,以「補→截→透」為核心:人參匡扶正氣為本,常山直擊瘧邪為標,青蒿疏通熱結為樞紐,共奏標本兼治之效,體現中醫「扶正祛邪並行」的瘧疾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人參(去蘆頭)、常山(銼)、青蒿(去根梗)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2錢半。如明日當發,今日午時用酒1大盞調,分作3服,一更盡時1服,三更1服,五更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大效人參散具有發汗解表、清熱解毒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 大效人參散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不宜服用。
- 大效人參散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口渴、心煩、失眠等副作用,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大效人參散, 出處:《百一》卷十一。 組成:人參(去蘆頭)、常山(銼)、青蒿(去根梗)各等分。 主治:山嵐瘴瘧,不以久近,或寒或熱,或寒熱相兼,或連日、或間日、或3-4日一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