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飲子

秦艽飲子

QIN JIAO YI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0.4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肺經 21%
胃經 21%
肝經 14%
心經 14%
膽經 7%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秦艽飲子,顧名思義,其方劑組成中必然包含秦艽。這是因為秦艽味苦性寒,具有祛風濕、止痺痛、清熱解毒之功效,在治療風濕痺痛、筋骨疼痛、發熱等症狀時,常作為主藥或重要藥物。

秦艽飲子中以秦艽為主要藥物,正是因為其針對風濕痺痛、筋骨疼痛等症狀的療效顯著。方劑中可能還會加入其他藥物,例如川芎、羌活、獨活等,以增強其祛風濕、止痺痛的功效,或加入其他藥物,以針對不同病症的具體表現。

秦艽飲子中包含常山,主要原因如下:

  1. 寒熱並解: 秦艽飲子主治寒濕痺痛,而常山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可解表寒之邪,同時亦可抑制寒濕之氣,達至寒熱並解之效。
  2. 祛風止痛: 常山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與秦艽、防風等藥物相配合,可更有效地舒筋活絡,緩解疼痛。

秦艽飲子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元氣,扶正祛邪:秦艽飲子主治風寒濕痹,症見肢體疼痛、屈伸不利。人參味甘性溫,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的功效,能補益元氣,提升機體正氣,增強抵抗力,有助於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症狀。
  2. 緩解藥性寒涼:秦艽、防風、羌活等藥物均屬寒涼性,長期服用易傷脾胃,導致脾胃虛寒。人參則能溫補脾胃,緩解藥性寒涼,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提高療效。

因此,秦艽飲子中加入人參,既能補益元氣,又能緩解藥性寒涼,更利於祛風散寒、舒筋活絡,達到更好的療效。

秦艽飲子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秦艽性寒苦,善於祛風濕,但久服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入脾經,能緩解秦艽的寒性,避免其過度損傷脾胃,使藥性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2. 增強藥效:甘草有調和諸藥,增強藥效的作用。它能增強秦艽祛風除濕的效果,使藥物更有效地治療風濕痺痛等疾病。同時,甘草也能減輕秦艽的副作用,使患者更易耐受藥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分析:秦艽飲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心虛感風」所致諸症,具體表現為:

  1. 頭旋心忪(眩暈心悸):風邪上擾清竅,或痰飲阻滯氣機,導致頭暈目眩、心神不寧。
  2. 痰飲築心悶(胸悶痰壅):痰飲停聚心胸,阻遏氣機,引發胸部痞滿、呼吸不暢。
  3. 愍愍惚惚不能言語(神識昏蒙):風痰蒙蔽心竅,影響神志,出現言語不利、意識模糊。
  4. 風痰心昏,痰涎流溢:風邪夾痰,痰涎上涌,進一步加重心神昏聵、涎沫外溢。

此方以「催吐」為法,旨在通過吐法排除胸膈風痰,通暢氣機,恢復心神清明。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分析

  1. 秦艽(君藥)

    • 性味苦辛平,入肝膽胃經,善祛風濕、舒筋絡,兼清虛熱。
    • 針對「風邪」致病,尤其風邪夾痰上擾頭目、蒙蔽心竅之證,能疏散風邪,緩解眩暈。
  2. 常山(臣藥)

    • 性味苦辛寒,有毒,為傳統截瘧、化痰、催吐要藥。
    • 本方取其「湧吐痰涎」之功,直接攻逐胸膈痰飲,開泄壅塞。
  3. 人參(佐藥)

    • 甘溫補氣,益心脾,既能防吐後氣虛,又能固護正氣,避免攻邪傷正。
    • 針對「心虛」之本,補虛以安神定悸。
  4. 鈴羊角(今稱羚羊角,佐使藥)

    • 鹹寒清熱,平肝息風,善治風痰上擾之頭暈、神昏。
    • 助秦艽祛風,兼清內熱,防止痰鬱化火。
  5. 甘草(使藥)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減緩常山毒性,保護脾胃。

組合邏輯與治療原理

  • 吐法驅邪:以常山為核心,通過催吐直接排除胸膈痰涎,速去實邪,符合「其在上者,因而越之」的治法。
  • 風痰並治:秦艽、羚羊角祛風平肝,解決風邪與痰濁膠結的病機;人參、甘草補虛扶正,標本兼顧。
  • 心虛調補:人參補心氣,改善「心虛」基礎,避免吐後氣脫,體現攻補兼施之妙。

潛在功效推論

此方適用於「風痰壅盛、正氣偏虛」之證,尤其因痰飲壅阻導致的神志異常(如昏蒙、言語不利),吐法可迅速開泄痰濁,使氣機通暢。然需注意痰飲性質(如痰熱或寒痰),若痰熱明顯,可佐黃連;寒痰可加生薑溫化。


總結

秦艽飲子以「吐法」為手段,配伍祛風、化痰、補益之藥,既攻邪又護正,體現中醫「急則治標」與「標本同治」的靈活思維,尤其適合風痰膠結、閉阻心竅之急症。

傳統服藥法


秦艽2兩,常山2兩,人參2兩,鈴羊角(屑)2兩,甘草3兩。催吐。
上切。
以水6升,煮取2升,絞去滓,分溫2服,1日2次,如人行4-5里久,進1服。取快吐不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虛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心內膜炎心包炎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二尖瓣狹窄精囊炎(精囊炎性疾患)黃熱病多痰發燒及發冷味覺減退尿中混挾精液怕冷皮膚顏色發黃小便渾濁不清咽喉乾燥眼瞼丹毒

相同名稱方劑


秦艽飲子, 出處:《玉案》卷三。 組成:白朮2錢,茯苓2錢,秦艽2錢,薄桂1錢,橘紅1錢。 主治:黃疸。口淡咽乾,惡寒發熱。

秦艽飲子, 出處:《外台》卷十五引《廣濟方》。 組成:秦艽2兩,常山2兩,人參2兩,鈴羊角(屑)2兩,甘草3兩。 主治:催吐。主治:心虛感風,頭旋心忪,痰飲築心悶,愍愍惚惚不能言語。風痰心昏,痰涎流溢。

秦艽飲子,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三二引《濟生》。 組成:秦艽(去蘆)1兩半,當歸(去蘆,酒浸)1兩半,芍藥1兩半,白朮1兩半,官桂(去皮,不見火)1兩半,茯苓(去皮)1兩半,熟地黃(酒蒸)1兩半,橘紅1兩半,小草1兩,川芎1兩,半夏(湯泡)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五疸,口淡耳鳴,腳弱,微寒發熱,小便白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