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飲子

柴胡飲子

CHAI HU YI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5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脾經 18%
肝經 15%
胃經 15%
心經 9%
膽經 9%
腎經 6%
三焦經 3%
心包經 3%
大腸經 3%
肺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膽經
腎經
三焦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飲子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柴胡為君藥,疏肝解鬱,和解少陽: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和解少陽的功效。柴胡飲子主治少陽病,表現為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乾、目眩耳鳴等症,而柴胡正是針對這些症狀的關鍵藥物,能夠疏解肝鬱,調和少陽,達到解表散寒、和解少陽的目的。
  2. 柴胡配合其他藥物,發揮協同作用:柴胡飲子中除了柴胡,還包含了其他藥物,例如黃芩、半夏、生薑等,這些藥物與柴胡相互配合,共同發揮作用,加強療效。例如黃芩清熱燥濕,半夏燥濕化痰,生薑溫中散寒,與柴胡共同作用,能夠更有效地治療少陽病。

柴胡飲子為一方經典的中醫處方,主要針對瘧疾之熱多寒少症狀,其組方精妙,其中包含常山這一味藥材。常山味苦性寒,歸肝、脾經,具有截瘧、清熱之效,特別適用於治療瘧疾發作時的高熱與寒戰不調。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常山能「主心腹積聚,除寒熱」,是治療瘧疾的要藥。在柴胡飲子中,常山與柴胡、黃芩等藥相配,共奏和解表裡、清熱截瘧之功。常山雖有小毒,但在方中用量適度,並輔以其他藥材調和,可安全有效地發揮其療效。此方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以及藥物之間的協同增效作用。

柴胡飲子中加入青蒿,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解暑:青蒿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暑、涼血止血之功效。柴胡飲子主治外感風寒夾濕,症見發熱頭痛、惡寒無汗、胸悶脘痞、口渴不欲飲等。青蒿的加入,可以清解暑熱,緩解患者的發熱症狀,並改善口渴不欲飲的表現。

二、疏散風熱:青蒿還具有疏散風熱的作用,與柴胡、黃芩等藥物配合,能夠更好地疏散風邪,使體內鬱熱得以宣泄,從而達到清熱解表、通陽化氣的目的。

柴胡飲子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 柴胡飲子以柴胡、黃芩等苦寒藥為主,容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苦寒藥對脾胃的刺激,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陽。

二、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止痛等功效,可增強柴胡飲子清熱解毒、疏肝利膽的功效,同時亦可緩解柴胡飲子可能造成的胃腸不適。

柴胡飲子中加入秦艽,主要有兩個原因:

  1. 疏肝解鬱、祛風濕: 柴胡飲子主要針對肝鬱氣滯、濕熱內蘊所致的症狀。秦艽具有疏肝解鬱、祛風濕的功效,可協同柴胡疏肝解鬱,並清除濕熱,達到整體療效。
  2. 合柴胡以清熱: 柴胡飲子中柴胡善於疏肝解鬱,但若肝火較旺,單用柴胡恐難以清熱。秦艽性寒,可合柴胡以清熱,避免單用柴胡加重肝火,更有效地解決肝鬱氣滯的病症。

柴胡飲子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固本,增強體力:柴胡飲子以疏肝解鬱、清熱利膽為主要功效,但部分患者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無法有效發揮藥效。人參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肺之功,能增強患者正氣,提高免疫力,使柴胡飲子更能發揮療效。
  2. 調和藥性,避免偏寒:柴胡飲子中含有柴胡、黃芩等寒涼藥材,若患者體質偏寒,單用可能會加重寒涼之性,導致脾胃虛寒、腹瀉等副作用。人參性溫,能中和柴胡飲子中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溫和,更適合體質偏寒的患者服用。

柴胡飲子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柴胡飲子主要用於治療肝膽濕熱所致的發熱、口苦、脅痛、小便黃赤等症狀,而茯苓可以利水滲濕,將體內濕熱排出,並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肝膽濕熱的病症。

2. 協同柴胡疏肝解鬱: 柴胡飲子中以柴胡為主藥,具有疏肝解鬱、退熱解表的作用。茯苓可以幫助柴胡疏肝解鬱,並起到緩和柴胡的燥性,避免其過於辛燥傷津。

柴胡飲子中加入枳殼,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疏肝理氣:枳殼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破氣散結的功效。柴胡飲子以疏肝解鬱爲主,枳殼配合柴胡、香附等藥材,能更好地疏通肝氣,緩解胸脅脹痛、胃脘痞滿等症狀。

二、 降逆止嘔:枳殼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肝氣犯胃、脾胃不和引起的嘔吐。柴胡飲子中加入枳殼,能幫助緩解肝氣上逆導致的噁心嘔吐,使患者症狀得到更全面有效的改善。

柴胡飲子中加入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1. 和解脾胃,降逆止嘔: 柴胡飲子主治少陽證,常伴有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性味辛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能和解脾胃,降伏逆氣,緩解嘔吐症狀,使藥效更加完善。
  2. 配合柴胡疏肝理氣: 柴胡為君藥,疏肝理氣,但其性偏燥,易傷胃陰。半夏可中和柴胡的燥性,使藥力更為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疏肝理氣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柴胡飲子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據古籍記載,柴胡飲子主治「嵐瘴」,即山嵐瘴氣所致之疾,多見於潮濕悶熱之地,症見寒熱往來、頭身困重、胸悶氣逆等。其效亦見於《名醫類案》所載張子和醫案,用以療「二陽病」——此指陽明與少陽同病,症見寒熱交替、咳而痰壅、虛羸汗多,屬「上實下虛」之候。古人取其調和內外、解鬱退熱之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味配伍分析

  1. 柴胡(君藥):
    為少陽經專藥,性輕清升散,善解半表半裏之邪,調暢氣機,疏透寒熱往來。

  2. 黃芩(臣藥):
    苦寒沉降,清泄少陽鬱火,與柴胡相配成「柴芩對藥」,一散一清,共解少陽之鬱熱。

  3. 人參、甘草(佐藥):
    益氣和中,防柴胡升散耗氣、黃芩苦寒傷胃,兼扶正以祛邪,契合「若欲降之,必先升之」之理。

  4. 大黃
    瀉陽明腑實,導熱下行,適用於兼見便秘或裏熱壅滯者,與柴胡升降相因,通腑不傷正。

  5. 當歸、芍藥
    養血和營,芍藥甘草合用可緩急止痛,兼制大黃之峻猛,防其傷陰血,適合久病虛羸夾滯之證。

  6. 生薑
    辛溫散寒,和胃止嘔,助柴胡升發之性,兼調和諸藥寒涼之偏。

二、方劑整體邏輯

  • 表裏雙解
    柴胡透表,黃芩清裏,大黃通腑,構成「表裏同治」之框架,適合少陽陽明合病。
  • 攻補兼施
    人參、甘草補虛,當歸、芍藥養血,佐以大黃、黃芩攻邪,虛實並調,尤適「虛中夾實」之嵐瘴或久病誤補致痰熱壅滯者。
  • 氣血同調
    柴胡疏肝氣,當歸、芍藥養肝血,符合「氣為血之帥」理論,適用於氣滯血弱之證。

三、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以「和解少陽」為核心,結合「瀉下陽明」「益氣養血」之法,針對以下病機:

  1. 少陽樞機不利:寒熱交作、胸悶咳逆,乃邪鬱少陽,柴芩疏清並用。
  2. 陽明裏熱積滯:若有便結、痰熱,大黃瀉熱通腑,使邪有出路。
  3. 正氣不足:面黃乏力、多汗消瘦,參、草、歸、芍固本培元,防祛邪傷正。

結語

柴胡飲子融「和解、攻下、補益」於一爐,展現中醫「複方治法」之特色,尤其適合外感內傷交雜、虛實互見之證。其組方嚴謹,升降相因,故能解嵐瘴之鬱、療二陽之病,後世化裁用於婦人熱鬱、內傷夾滯等證,亦基於此理。

傳統服藥法


柴胡,人參半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大黃半兩,當歸半兩,芍藥半兩。
上為末。
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3片,煎至7分,溫服,日3次。
二陽病《名醫類案》:張子和治常仲明病寒熱往來,時咳一二聲,面黃無力,懶思飲食,夜寢多汗,日漸瘦削,諸醫作虛損治之,用二十四味燒肝散、鹿茸、牛膝,補養二年,口中痰出,下部轉虛,戴人斷之日,上實也,先以湧劑吐痰二三升,次以柴胡飲子降火益水,一月余復舊,此二陽病也。
柴胡飲(《校注婦人良方》卷五)、人參柴胡飲子(《準繩·類方》卷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風熱感冒、濕熱黃疸等病症的初期使用,若病情較重,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出現頭暈、心悸、腹瀉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氣喘肺結核大便秘結慢性肝炎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大腸激擾綜合症咳血咳嗽忽冷忽熱食慾不振嘴裡發苦口乾口渴四肢痿軟無力

相同名稱方劑


柴胡飲子, 出處:《溫熱經解》。 組成:柴胡1錢半,酒芩1錢,防風8分,甘草8分,白芍1錢半,黑荊芥6分。 主治:産後溫病。

柴胡飲子,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九。 組成:柴胡、常山、青蒿、甘草、秦艽、人參、茯苓、枳殼(炒)、半夏(湯浸7次)各等分。 主治:嵐瘴。

柴胡飲子,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二。 組成:柴胡半兩,黃芩半兩,人參半兩,甘草半兩,升麻半兩,地骨皮半兩,赤茯苓半兩,赤芍藥半兩,草龍膽半兩。 主治:大人、小兒傷寒,餘熱不已。

柴胡飲子, 出處:《聖惠》卷十七。 組成:柴胡1兩半(去苗),木通1兩半(銼),赤芍藥1兩半,豉1合,石膏2兩半(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熱病3日,頭痛口苦,寒熱往來。

柴胡飲子, 出處:《宣明論》卷四。 組成:柴胡半兩,人參半兩,黃芩半兩,甘草半兩,大黃半兩,當歸半兩,芍藥半兩。 主治:傷寒發汗未解,氣血已虛,寒熱往來,口乾煩渴,大便秘結,脈洪實弦數。一切肌骨蒸積熱作,蓄熱寒戦,或下後熱未癒,汗後勞復或骨蒸肺痿喘嗽,婦人餘疾,産後經病。

柴胡飲子, 出處:《聖惠》卷十七。 組成:柴胡2兩(去苗),川升麻1兩半,赤芍藥1兩,黃芩1兩半,甘草1兩(炙微赤,銼),枳殼1兩半(麸炒微黃,去瓤),麥門冬2兩(去心),竹葉2兩,梔子仁1兩。 主治:熱病5日,已得汗,毒氣不盡,猶乍寒乍熱,昏昏如醉,脅下牢滿,骨節疼痛,不能食下,舌本乾燥,口內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