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麥冬湯

人參麥冬湯

REN CAN MAI D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0.4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心經 33%
胃經 16%
脾經 16%
肺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麥冬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陰: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陰、生津止渴的功效。麥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二者合用,可達到氣陰雙補的效果,適合氣陰兩虛,表現為口渴咽乾、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等症狀的患者。
  2. 相輔相成: 人參補氣,麥冬滋陰,兩者相互配合,可增強彼此的藥效,達到更好的療效。人參能防止麥冬過於寒涼,而麥冬則能防止人參過於溫燥,使藥效更加平和,更利於人體吸收。

「人參麥冬湯」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潤肺,清熱生津: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熱生津的功效。可緩解因肺陰不足引起的咳嗽、口渴、咽乾等症狀。
  2. 配伍人參,相輔相成:人參性溫,補氣益血,與麥門冬的滋陰潤肺作用相輔相成,可平衡寒熱,避免單純滋陰過度而損傷陽氣。同時,人參可提升麥門冬的補益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因此,人參麥冬湯中加入麥門冬,可以有效改善因陰虛火旺或肺陰不足引起的各種症狀,達到滋陰潤肺、清熱生津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人參麥冬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中暑熱極,陰陽兩衰」,暑熱耗氣傷津,導致氣陰兩虛,故見「妄見妄言,宛如見鬼」等神志異常,然其「人又安寧不生煩躁,口不甚渴」,顯示熱雖深入但未化燥,屬虛熱內擾、心神失養之證。此與《傷寒論》「百合病」或暑熱傷津後的陰虛內熱狀態相似,以益氣養陰、清虛熱為主要方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人參、麥門冬

    • 人參大補元氣,固脫生津,針對「陰陽兩衰」中的氣虛;麥冬甘寒養陰,清心肺虛熱。二者合用,氣陰雙補,共為君藥。
  2. 小麥、茯苓、竹茹

    • 小麥(或浮小麥)養心安神,除煩止汗,針對虛熱擾神之「妄見妄言」;
    • 茯苓健脾寧心,助人參益氣,兼滲濕以防麥冬之滋膩;
    • 竹茹甘微寒,清熱化痰,和胃除煩,輕清透虛熱而不傷正。三藥共為臣佐,調和心神。
  3. 白芍、甘草

    • 白芍酸斂和營,與甘草合成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兼助養陰滋液;甘草亦能調和諸藥。

全方配伍核心
此方以「氣陰兩補」為主軸,輔以清虛熱、安神定志。暑熱傷及氣陰時,雖有熱象但非實火,故不用苦寒直折,而是通過滋養與清透並行,恢復陰陽平衡。其「妄見妄言」非陽明腑實或痰熱擾心,而是氣陰不足、神失所養,故以甘潤平和之品調理,體現「治虛不受峻補」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人參1錢,麥門冬1錢,小麥1錢,茯苓1錢,竹茹1團,白芍藥8分,甘草5分。
上銼。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糖尿病麻疹口乾口渴心情煩燥身體發低熱咽喉乾燥眼瞼丹毒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麥冬湯, 出處:《痘疹一貫》卷二。 組成:人參、麥冬、白朮、乾葛、甘草、花粉、黃芩(酒炒)、燈心。 主治:痘齊或脹或靨,渴不止。

人參麥冬湯, 出處:《濟陽綱目》卷五十。 組成:人參1錢,麥門冬1錢,小麥1錢,茯苓1錢,竹茹1團,白芍藥8分,甘草5分。 主治:虛熱煩渴。

人參麥冬湯, 出處:《辨證錄》卷六。 組成:人參2兩,麥冬3兩。 主治:中暑熱極,陰陽兩衰,妄見妄言,宛如見鬼,然人又安寧不生煩躁,口不甚渴。

人參麥冬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一。 組成:人參7錢5分,枸杞7錢5分,茯苓7錢5分,甘草7錢5分,五味5錢,麥冬5錢。 主治:消渴及老人、虛弱人大渴。

人參麥冬湯, 出處:《萬氏女科》卷三。 組成:人參2錢,麥冬2錢,生地2錢,栝樓根2錢,炙甘草2錢。 主治:産後去血甚多,津液內耗,胃氣暴虛,頓生內熱,口燥咽乾而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