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肺腎兩益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滋陰補腎: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養血生精、益腎填精之效,能改善腎陰虛所致的虛熱、腰膝痠軟、盜汗、耳鳴等症狀。
- 潤肺止咳:熟地黃亦能滋潤肺陰,緩解肺燥引起的咳嗽、咽乾等症狀,與其他藥材配合,達到滋陰潤肺、止咳化痰的效果。
熟地黃的加入,有效地改善肺腎陰虛所導致的症狀,起到滋陰補腎、潤肺止咳的作用。
肺腎兩益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肺氣: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之效。肺氣虛則易患咳嗽、氣喘等症狀,人參可補肺氣,改善呼吸系統功能。
- 益腎陰:人參兼具補腎陰之效,可滋陰生津,緩解腎陰虛所致的口乾舌燥、腰膝酸軟等症狀。肺腎同源,肺氣不足會影響腎氣,而腎陰虛亦會導致肺氣不足,人參可同時補肺氣、益腎陰,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肺腎兩益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滋陰潤肺: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肺腎兩益湯多用於肺陰不足、腎陰虧虛所致的咳嗽、氣喘、虛熱、口渴等症狀,麥門冬可滋潤肺陰,緩解肺燥,改善呼吸道症狀。
- 養陰生津: 麥門冬能養陰生津,使津液充沛,潤澤肺腎,有助於改善因陰虛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皮膚乾燥等症狀。
總之,麥門冬在肺腎兩益湯中發揮滋陰潤肺、養陰生津的功效,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補益肺腎的功效。
肺腎兩益湯中加入三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改善肺腎氣血運行:三七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可改善肺腎氣血瘀滯,促進氣血流通,有助於肺腎功能的恢復。
2. 補益肺腎,增強抵抗力:三七藥性溫和,兼具補氣活血的功效,可溫補肺腎之氣,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抵抗力,有助於抵抗外邪侵襲,促進疾病康復。
總而言之,三七在肺腎兩益湯中發揮著活血化瘀、補益肺腎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肺腎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肺腎兩益湯」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此方主治「肺腎兩經之虧,虛火乘隙外越」所致之特殊出血證。其症狀特徵為:
- 出血部位異於常規:見於皮毛之間,如頭部、軀幹或下肢(兩脛)表面,出血形態或呈線狀(如一線)或片狀(如一錢),與一般內臟或外傷出血不同。
- 病因病機關鍵:
- 肺腎陰虛為本:肺主皮毛,腎主五液,肺腎陰虛則陰不制陽,虛火內生。
- 虛火浮越為標:火迫血妄行,循經絡外溢於皮毛,呈現「血從毛孔出」之罕見表現。
此證屬「陰虛火動」之範疇,須滋陰固本、清斂浮火以止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配伍分析
- 熟地(君藥,二兩):
味甘性溫,入腎經,大補真陰,填精益髓,補腎水以制浮火,固治病之本。 - 人參(臣藥,一兩):
甘溫益氣,大補肺脾之氣,助熟地「金水相生」(肺腎互資),氣足則能攝血,並防滋陰藥之黏滯礙脾。 - 麥冬(佐藥,一兩):
甘寒清潤,入肺經養陰清熱,與熟地協同滋肺腎之陰,兼能澆熄虛火。 - 三七根(使藥,三錢末):
止血散瘀,外用內服皆能「止血不留瘀」,針對標症之出血快速起效。
2. 配伍邏輯與功效推演
- 「肺腎同調」:熟地、麥冬直接滋養肺腎陰液,人參益氣以助陰化生,共奏「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效。
- 「標本兼顧」:
- 治本:補肺腎之陰、益氣攝血,從根源解決虛火浮越。
- 治標:三七止血治急,麥冬清熱輔助降火。
- 後續調理(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
鞏固腎陰(六味地黃湯基礎)、斂肺氣(五味子),防止陰血再耗,體現「先止血,後固本」之階梯治療。
3. 治療原理總述
此方透過「滋陰降火、益氣攝血、化瘀止血」三法並行,針對肺腎陰虛→虛火浮越→血溢皮毛之病機鏈條,尤其「三七」與「人參」的配伍,體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思維,後續以六味地黃湯加味調養,確保療效持久。
三、綜論
「肺腎兩益湯」為明代以降滋陰止血代表方之一,其組方特色在於:
- 氣血陰陽互化:人參配熟地,氣血雙補而側重補陰。
- 臟腑互治理論:肺腎同治,金水相生,從根本調節陰液代謝。
- 止血策略靈活:以滋陰清熱止血為主,佐以化瘀止血,避免留瘀之弊。
此方適應症雖屬罕見,然其「滋陰降火、標本同治」之理法,對現代臨床辨治陰虛型出血證仍有啟發。
傳統服藥法
熟地2兩,人參1兩,麥冬1兩,三七根(末)3錢。
水煎服。1服而血即止矣。再用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調服1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肺腎兩益湯, 出處:《辨證錄》卷三。 組成:熟地2兩,人參1兩,麥冬1兩,三七根(末)3錢。 主治:肺腎兩經之虧火乘隙而外越,皮毛中出血,或标出如一線,或滲出如一錢,或出于頭上,或出于身中,或出于兩脛之間。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