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柴胡湯

桂枝柴胡湯

GUI ZHI CHAI HU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5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膀胱經 11%
心經 11%
肺經 11%
腎經 11%
三焦經 11%
心包經 11%
膽經 11%
肝經
膀胱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柴胡湯中包含桂枝,是基於其溫陽解表、調和營衛的功效。

桂枝味辛甘,性溫,入肺、心、膀胱經。其主要作用為:

  • 溫陽解表:溫煦陽氣,驅散外寒,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寒邪客表所致的發熱、惡寒、頭痛等症。
  • 調和營衛:調節營衛之氣,使氣血運行通暢,用於治療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水腫等症。

桂枝柴胡湯中常與柴胡、芍藥等藥物配伍,以發揮其溫陽解表、調和營衛的功效,治療外感風寒、寒熱往來等症。

桂枝柴胡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柴胡疏肝解鬱,和解表裏: 桂枝柴胡湯主治外感風寒,兼挾肝鬱氣滯之症。柴胡性微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和解表裏的功效。可解表散寒,疏解肝鬱,使氣血流通,解除表裏寒熱之症。
  2. 配合桂枝,協調營衛: 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通脈、散寒止痛、發表解肌之功效。柴胡與桂枝相配,一升一降,協調營衛,使寒邪外解,肝氣疏泄,達到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枝柴胡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古代醫籍,主治「寒傷少陽,寒多熱少之瘧」,屬少陽病範疇。其病機為寒邪侵襲少陽經,正邪交爭於半表半裡,而表現以「惡寒重、發熱輕」為特徵的瘧疾症狀。少陽為樞,主調和表裡,邪鬱少陽則氣機不暢,故需和解少陽、疏散寒邪。

病症特點解析

  1. 寒多熱少:反映陽氣不足或寒邪偏盛,正不勝邪,故惡寒顯著而發熱較輕。
  2. 少陽證基礎:可能兼見口苦、咽乾、胸脅滿悶等少陽經氣鬱滯之象,但以寒象為主導。
  3. 瘧疾脈絡:古代「瘧」含廣義往來寒熱之症,非限於現代瘧疾,凡寒熱交替、病位在少陽者皆可辨證施用。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僅用 桂枝、柴胡 兩味,藥簡力專,契合少陽病「輕清透達」之治則,具體配伍意涵如下:

1. 柴胡:疏解少陽之樞

  •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入少陽、厥陰經。
  • 作用:為少陽經專藥,能透達半表半裡之邪,疏散氣機鬱滯,和解寒熱。
  • 定位:針對少陽主證,解鬱退熱,提振少陽樞轉之能。

2. 桂枝:溫通散寒、協和營衛

  • 性味歸經:辛甘溫,入太陽、少陰經。
  • 作用
    • 外散寒邪:溫通經脈,驅散寒氣,改善「寒多」之症。
    • 助柴胡透邪:柴胡得桂枝之溫,增強解表散寒之力,防柴胡涼遏之弊。
    • 調和營衛:若兼太陽表虛,可固護肌表,阻邪內傳。

兩藥協同效應

  • 寒熱並調:柴胡偏清解,桂枝偏溫散,合用則調和寒熱比例,適用「寒多熱少」之不平衡狀態。
  • 表裡雙解:柴胡引邪出少陽,桂枝助邪從表散,共成少陽-太陽雙向透邪之勢。
  • 氣血同調:桂枝溫通血脈,柴胡疏理氣機,氣行則血行,契合少陽「氣血相爭」之病機。

推論擴展應用

雖原方主述瘧疾,然其組方邏輯可延伸至以下證候:

  1. 外感寒邪初入少陽:表寒未盡,見頭痛、惡寒、脅脹者。
  2. 婦人熱入血室:寒鬱化熱前的初期階段,輔以活血之品。
  3. 肝鬱兼表寒:情志不暢復感寒邪,見情緒低落、四肢逆冷者。

結語

桂枝柴胡湯以「輕靈配伍」為特色,透過少陽-太陽經藥協同,解決寒鬱少陽的核心病機。後世加減(如合芍藥、黃芩)雖更常見,然原方體現「藥少則力專」的古法思路,尤重病機與藥勢的精准對應。

傳統服藥法


桂枝、柴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柴胡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四。 組成:桂枝、柴胡。 主治:寒傷少陽,寒多熱少之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