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雙和散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解表疏肝: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具有解表散寒、疏肝解鬱之效。雙和散主治風寒感冒、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脇疼痛、脘腹脹滿等症,柴胡可解表散寒,疏肝解鬱,協調氣機,達到治療目的。
2. 協調藥性: 雙和散中其他藥物,如黃芩、枳殼等,偏於清熱燥濕,柴胡的疏肝解鬱作用可緩解其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達到藥物協調的效果。
雙和散中添加甘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可緩和方中其他藥物的峻烈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寒或偏熱,使藥物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
- 增強藥效: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能提高黃芪的補氣作用,增強白朮的健脾作用,使整體方劑的效果更加顯著。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雙和散主治功效分析
雙和散,出自多部古籍,其組成雖簡,僅由柴胡與甘草二味藥組成,然其功效與應用卻相當廣泛。通過分析各古籍的記載,可以歸納出雙和散的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如下:
主治功效:
- 疏解邪入經絡之證:《衛生寶鑒》明確指出「治邪入經絡。體瘦肌熱。」說明雙和散可用於治療外邪侵入經絡,導致身體消瘦、肌肉發熱的病症。此處的「邪」多指外感時邪,侵入經絡導致氣機不利,表現為發熱、消瘦等症狀。
- 調和氣血,補益虛勞: 多部醫籍皆載雙和散有「補血益氣」之功,常用於治療「虛勞少力」、「大病之後,虛勞氣乏」等病症。《仁齋直指方論》、《內外傷辨惑論》、《普濟本事方》、《濟陰綱目》等均有相關記載,指出其適用於病後體虛、氣血不足引起的疲乏無力。
- 治療傷寒、時疾、伏暑:《衛生寶鑒》提及雙和散能「解利傷寒、時疾、中暍、伏暑」,說明其能用於治療多種外感疾病,包括傷寒、時疫以及暑熱等。此處的「解利」並非單純的發散解表,而是指通過調整氣機,使邪氣得以疏散。
- 用於瘡疹後調理:《奇效良方》、《証治準繩‧幼科》等提及雙和散可用於瘡疹之後的調理。當瘡疹出後,若見虛弱、食少等情況,可使用雙和散等藥物調補。但需注意,瘡疹後若仍有熱毒,則需根據情況選擇其他方劑,不宜一概使用雙和散。
- 治療心力俱勞,氣血俱傷:《醫學入門》認為雙和散能治療「心力俱勞,氣血俱傷」,並指出其適用於勞累之後或房事過勞所致的虛勞氣乏等證。
- 其他兼證: 部分醫家提到可根據臨床表現,對雙和散進行加減應用。《仁齋直指方論》指出腹脹者可加厚朴,腹中似硬者可加砂仁。《金匱翼》記載加赤芍、乾葛可治療諸熱病。
治療原理分析:
雙和散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柴胡疏肝解鬱,調暢氣機: 柴胡性味苦平,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昇舉陽氣之功。在此方中,柴胡可疏暢肝氣,使氣機運行順暢,解除氣機鬱滯,使邪氣得以疏散。
-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健脾: 甘草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調和諸藥、益氣健脾之功。甘草在此方中,不僅能協調柴胡,使藥力平和,還能補益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提供動力。
- 氣血雙調: 雙和散雖僅兩味藥,但通過柴胡疏達肝氣,使氣機暢達,氣行則血行,同時甘草補益脾胃,促進氣血生化。看似簡單的配伍,實則可達到氣血雙調的目的。多數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加入了補益氣血的藥物,如黃耆、當歸、熟地等,增強其補益的功效。
- 靈活加減: 雙和散並非固定不變的方劑,歷代醫家在使用過程中,會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如腹脹加厚朴,腹中似硬加砂仁,瘡疹後虛熱加益氣養陰藥等,都說明了雙和散的靈活運用。
總結:
雙和散以其簡潔的配伍和靈活的應用,在歷代醫家中備受推崇。它通過疏肝解鬱、調暢氣機、補益脾胃等作用,達到治療邪入經絡、虛勞少力、氣血不足等多種病症的目的。其應用不僅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理念,也體現了辨證論治的精髓。雖然原方僅有兩味藥,但後世多有在此基礎上加減化裁,以適應更為複雜的臨床情況,也足見其在臨床應用中的重要地位。
傳統服藥法
黃耆1兩,熟地黃1兩,當歸1兩,川芎1兩,白芍藥3兩半,官桂3分,甘草3分,人參3錢。
補益血氣。
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2盞,加生薑3片,肥棗1只,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雙和散, 出處:《醫學發明》卷九。 組成:黃耆1兩,熟地黃1兩,當歸1兩,川芎1兩,白芍藥3兩半,官桂3分,甘草3分,人參3錢。 主治:補益血氣。主治:虛勞少力。
雙和散, 出處:《衛生寶鑑》卷五。 組成:柴胡4兩,甘草1兩。 主治:冬月可以潤肺止咳嗽,除壅熱;春、夏可以禦傷寒時氣,解暑毒。主治:邪入經絡,體瘦肌熱;傷寒,時疾,伏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