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盞落散」方劑中使用「米麥麨」的原因主要有二:
- 健脾胃,助消化:米麥麨性味甘平,具有健脾和胃、益氣養陰的功效。方劑中若有寒涼藥物,米麥麨可起到緩解寒涼之性,保護脾胃的作用,使藥物更易於消化吸收,提高藥效。
- 緩解藥性,提高患者耐受度:米麥麨質地細膩,可包裹藥物,減輕藥物的刺激性,使患者更易於服用。同時,米麥麨還能起到緩和藥性,降低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度,使其更容易接受治療。
盞落散中包含柴胡,主要由於柴胡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 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盞落散主要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脅痛、頭暈目眩等症狀。柴胡善於疏肝解鬱,升舉陽氣,可使肝氣條達,氣血流通,從而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諸多不適。
- 和解少陽,調和氣血:盞落散中還常配伍其他藥物,如黃芩、梔子等,共同起到清熱解毒、和解少陽的作用。柴胡能與這些藥物協同作用,調和氣血,使藥效更佳,更好地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病症。
盞落散中包含桔梗,主要原因如下:
-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甘,性平,具有宣肺、利咽、祛痰的功效。盞落散為治療咽喉腫痛的方劑,桔梗可宣通肺氣,利咽開音,有助於消除咽喉腫痛,緩解聲音嘶啞。
- 排膿解毒: 桔梗還具有排膿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清除咽喉部位的炎症和膿液。盞落散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的中藥配伍,共同達到消炎排膿的效果。
盞落散方劑中含有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之功。盞落散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寒或性熱的藥材,甘草可以中和其偏性,使藥性平和,避免過於寒熱而損傷人體。
- 增強療效:甘草除了調和藥性外,還具有益氣補脾、緩解疼痛、解毒等作用。在盞落散方劑中,甘草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
總而言之,甘草在盞落散方劑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有效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盞落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偏正頭痛不可忍」,即頑固性頭痛(包括單側或雙側頭痛),疼痛劇烈難耐。從用藥推測,此頭痛可能與風邪外襲、氣滯鬱結或痰濕阻絡相關,方中重用米殼(罌粟殼)顯示其鎮痛需求迫切,適用於他藥不效的頑症。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米殼(罌粟殼)
- 劑量主導:用量達二兩,遠超他藥,為全方核心。
- 功效:具強力止痛、斂肺止咳之效,古代廣泛用於劇痛或久咳不止。此處取其鎮痛以緩解頭痛急症。
柴胡
- 疏解鬱滯:能疏肝解鬱、升舉陽氣,針對頭痛伴隨的氣機不暢(如情志鬱結或少陽經氣滯)。
- 引經作用:柴胡歸少陽經,少陽經循行頭側,對偏頭痛尤其適合。
桔梗
- 宣通上焦:開宣肺氣,載藥上行,助藥力達頭面。
- 化痰利咽:若頭痛因痰濕上蒙,桔梗可化痰開竅。
甘草
- 調和緩急:與米殼協同增強止痛效果,並緩解他藥峻性。
加減法
- 燈草:清心利尿,防米殼過於收斂,輕清上浮導熱下行。
- 生薑:散寒止嘔,風寒或痰濕頭痛加用,兼顧胃氣。
《證治寶鑒》增陳皮
- 理氣化痰:強化行氣化痰之力,適用於痰濕型頭痛。
三、治療原理
- 急則治標:米殼直接鎮痛治標,針對「不可忍」之急症。
- 標本兼顧:柴胡疏解少陽鬱滯,桔梗宣通肺氣,甘草調和,共調氣機。加燈草、生薑則隨證調節寒熱痰濕。
- 給藥特點:「藥先聞,藥汁後服」可能借藥氣辛香宣竅,加強頭面藥效吸收。
此方組合體現「急鎮痛—調氣機—佐宣通」思路,適用於氣滯、痰濕或風邪所致頑固頭痛,唯米殼現代需謹慎替代使用。
傳統服藥法
米殼(去頂隔淨)2兩,柴胡5錢,桔梗5錢,甘草5錢。上為末。
每服5錢,水1盞,煎至7分,入燈草一莖,去滓,食後服。若不住疼痛,加生薑5片,依前煎服。藥先聞,藥汁後服。
(《證治寶鑒》卷十一)。《證治寶鑒》有陳皮。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發散作用,體質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盞落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五。 組成:米殼(去頂膈淨)2兩,柴胡5錢,桔梗5錢,甘草5錢。 主治:偏正頭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