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安散

三安散

SAN 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膽經 19%
胃經 17%
三焦經 9%
心包經 9%
脾經 8%
心經 8%
肺經 8%
肝經
膽經
胃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安散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其疏肝解鬱昇陽解表的功效。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昇陽解表、退熱除煩、利膽退黃之功效。三安散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痞滿、煩躁易怒、頭痛目眩等症

柴胡的疏肝解鬱作用可以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痞滿等症狀,昇陽解表作用則可以治療因肝氣鬱結導致的感冒發熱、頭痛、目眩等症狀。因此,柴胡在三安散中起着疏肝解鬱、昇陽解表的重要作用,幫助患者恢復氣機暢通,改善病症。

三安散中包含秦艽,主要有以下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秦艽味苦性寒,具有疏散風寒、除濕止痛、止癢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溼邪侵襲所致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三安散中其他藥材如防風、蒼朮等,也具有疏散風寒、除濕止癢的功效,與秦艽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因此,三安散中加入秦艽,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提升療效。

三安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有調和諸藥之功效,可緩解其他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使藥性更溫和,適合各體質患者使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與黃芩、黃連等藥材搭配,可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

總之,甘草在三安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功效,有助於提高藥效、減輕副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安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核心病機:急勞(急性虛勞)伴陰虛內熱。
症狀特點

  1. 骨節、手足煩熱:提示陰液不足,虛熱內擾經絡,尤其手足以陽經為主,熱象外浮。
  2. 身體痠疼:氣血失養,筋脈失濡,或虛熱灼絡所致。
  3. 飲食不得:中焦氣機失和,可能因肝鬱克脾或陰虧胃津不足。

此方主治以「熱」、「痠」為標,「陰虛氣鬱」為本,屬虛勞初期偏實熱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柴胡(去苗)2兩

  • 藥性:辛涼,入肝膽經,主升散疏泄。
  • 作用
    • 疏解鬱熱:針對「煩熱」由肝鬱化熱者,透散少陽鬱火。
    • 調暢氣機:肝氣舒則脾胃自和,改善「飲食不得」。
    • 引藥透表:協同秦艽疏通表裡氣血,緩解痠疼。

2. 秦艽(去苗土)2兩

  • 藥性:苦辛平,歸胃、肝、膽經,主祛風通絡。
  • 作用
    • 清虛熱:《本草綱目》載其「除陽明之濕熱,瀉肝膽之鬱火」,助柴胡清骨節鬱熱。
    • 通痺止痛:直接緩解「痠疼」,尤宜風濕鬱熱滯絡之證。
    • 利濕和胃:間接調和中焦,輔助改善飲食。

3. 甘草5錢

  • 藥性:甘平,歸脾肺心經,主調和緩急。
  • 作用
    • 益氣和中:補脾以防柴胡、秦艽疏散太過,穩定「飲食不得」之脾胃氣虛。
    • 清熱解毒:生用能協清內熱,與柴、艽共制虛火。
    • 緩急止痛:甘緩急迫,舒解筋骨痠痛。

全方配伍邏輯

  1. 標本兼顧

    • 治標:柴胡透熱、秦艽通痺,直接緩解煩熱痠疼。
    • 治本:甘草顧護中氣,柴胡調肝防病進,契合「急勞」防傳變思路。
  2. 表裡同調

    • 柴胡從少陽透表,秦艽由陽明通絡,二藥共疏三焦氣機,使熱邪外達。
  3. 動靜結合

    • 柴胡、秦艽為「動藥」疏泄流通;甘草為「靜藥」固守中州,防疏散傷正。

推論延伸:此方結構簡潔,適用於「肝鬱脾弱兼虛熱」之證。若陰虛甚可加鱉甲、地骨皮;若痠痛劇可佐桑枝、威靈仙。其「散劑」形式利於快速調和氣機,符合「急勞」治療需求。

傳統服藥法


柴胡(去苗)2兩,秦艽(去苗土)2兩,甘草5錢。
上為散。
每服3錢匕,熟水調下,不拘時候。
方中甘草用量原缺,據《普濟方》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三安散性味苦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三安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七。 組成:柴胡(去苗)2兩,秦艽(去苗土)2兩,甘草5錢。 主治:急勞。骨節、手足煩熱,身體痠疼,飲食不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