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散

柴胡散

CHAI H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7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5%
三焦經 15%
心包經 15%
膽經 15%
胃經 12%
脾經 12%
肺經 12%
肝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散的組成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解鬱: 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擅長疏肝解鬱,散結止痛。柴胡散主要針對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精神抑鬱等症狀,柴胡的疏肝解鬱作用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清熱解表: 柴胡散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兼夾肝鬱之證。柴胡具備清熱解表之效,可有效緩解外感初期發熱、惡寒、頭痛等症狀,並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解表作用。

因此,柴胡散中加入柴胡,既能疏肝解鬱,又能清熱解表,可有效治療肝鬱氣滯、外感風寒或風熱等症狀。

柴胡散中加入半夏,主要考量其 和胃降逆燥濕止嘔 的功效。

柴胡散以柴胡疏肝解鬱為主,但肝鬱易犯脾胃,導致氣機不暢,甚至出現嘔吐、腹脹等症狀。半夏能 降逆止嘔,化痰止咳,可緩解柴胡疏肝解鬱後可能引發的胃氣上逆、脾胃不和等問題。

此外,柴胡散中的黃芩、枳實等藥材,可能造成脾胃濕困。半夏燥濕化痰,有助於 去除脾胃濕氣,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柴胡散方劑分析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傷寒,往來寒熱而嘔」,即傷寒病中出現寒熱交替(類似少陽證的發熱與惡寒輪替),並伴有嘔吐症狀。其病因多為外感寒邪,內傳少陽,導致氣機不暢、肺胃失和,進而引發寒熱交替與嘔逆。


2.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分析

  1. 柴胡(1兩,去苗)

    • 功效:和解少陽,疏肝解鬱,退熱。
    • 作用:為君藥,針對「往來寒熱」的核心病機,調和半表半裡之邪,解少陽經氣機鬱滯。
  2. 紫蘇莖葉(1兩)

    • 功效:發散風寒,行氣寬中,止嘔。
    • 作用:輔助柴胡解表,兼顧氣滯嘔逆,尤其善治風寒表證兼脾胃氣滯。
  3. 陳橘皮(1兩半,湯浸去瓤焙)

    • 功效: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作用:調理中焦氣機,與紫蘇協同止嘔,化解痰濕阻滯。
  4. 桑根白皮(1兩,銼)

    • 功效: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 作用:恐因肺氣不利影響胃氣上逆,此藥可降肺氣以間接和胃。
  5. 石膏(2兩)

    • 功效: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 作用:針對潛在的裡熱(如嘔吐伴口乾、煩熱),清解陽明胃熱。
  6. 麻黃(半兩,去根節)

    • 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 作用:開表散寒,與柴胡配合調和表裡,適用於表邪未盡者。
  7. 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 功效:降氣止咳,潤腸通便。
    • 作用:助麻黃宣降肺氣,亦能緩解胃氣上逆之嘔。

(2) 組成邏輯與功效推論

  • 和解少陽為主,兼顧表裡
    柴胡為核心,配麻黃、紫蘇解表散邪,符合「往來寒熱」的少陽病特徵。若表證未解(如惡寒),麻黃可發汗開表;若已化熱(如煩渴),石膏可清裡熱。
  • 調暢氣機以止嘔
    紫蘇、陳皮理氣和胃,直接針對嘔吐;桑白皮、杏仁降肺氣,間接助胃氣下行,形成「肺胃同治」之效。
  • 寒熱並用
    麻黃(溫)與石膏(寒)同用,適應寒熱錯雜之證,避免單用溫燥藥助熱。

(3)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通過「和解少陽+解表清裡+降氣止嘔」的複合策略,針對傷寒傳變至少陽階段,表現為寒熱往來、氣機不暢、胃氣上逆的病機。方中藥物協同作用,既能透邪外達,又能內調氣血,使表裡寒熱趨於平衡。


3. 現代適應症聯想

此方可能適用於現代醫學中的 「感冒伴隨胃腸功能紊亂」「呼吸道感染引發的嘔吐」,尤其適合發熱與畏寒交替、伴隨消化系統症狀(如噁心、胸悶)者,可視為一種「表裡雙解」的調理方。

傳統服藥法


柴胡1兩(去苗),紫蘇莖葉1兩,陳橘皮1兩半(湯浸,去瓤,焙),桑根白皮1兩(銼),石膏2兩,麻黃半兩(去根節),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為散。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氣喘肺結核結膜炎瘧疾容易流眼淚排尿困難鼻塞尿道炎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前列腺增生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柴胡散,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柴胡根1兩,半夏5錢(洗)。 主治:傷寒,往來寒熱而嘔。

柴胡散, 出處:《補要袖珍小兒》卷四。 組成:柴胡5錢,地骨皮5錢,甘草5錢。 主治:小兒骨蒸潮熱,面黃瘦弱。

柴胡散, 出處:《博濟》卷一。 組成:柴胡1兩(去苗),大黃1兩,朴消1兩,甘草半兩,枳殼1兩(去瓤)。 主治:傷寒日數過多,心中氣悶,或發疼痛,狂言不定,狂躁不得眠,大小便不通。

柴胡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柴胡(去蘆)2兩,鱉甲2兩(醋浸1宿,炙令黃),甘草1兩,知母1兩,秦艽1兩半。 主治:榮衛不順,體熱黃瘦,筋骨疼痛,多困少力,飲食進退。虛勞羸瘦,盜開。

柴胡散, 出處:《本事》卷四。 組成:柴胡4兩(洗,去苗),甘草1兩(炙)。 主治:推陳致新,冬月潤心肺,止咳嗽,除壅熱,春、夏禦傷寒時氣,解暑毒。主治:傷寒時疾,中暍伏暑,邪入經絡,體瘦肌熱,發熱不解,有類傷寒,欲作勞瘵。

柴胡散,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組成:柴胡、黃芩、升麻、知母、陳皮、前胡、白朮、雲苓、麥冬、貝母、甘草、蒼朮、川芎、當歸、紫蘇、蔥白。 主治:冬時嚴寒之氣,身體虛弱爲寒所傷,即發於冬而致妊娠正傷寒,輕則寒熱微咳,鼻塞聲重,重則頭疼體痛,後或轉爲壯熱,腰疼四肢沉重,甚則墮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