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柴胡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和解少陽: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和解少陽的功效。當歸柴胡湯主治少陽證,以肝鬱氣滯,氣機阻滯為主要病機,柴胡能疏理肝氣,解鬱散結,使氣機通暢,達到和解少陽之目的。
- 升陽舉陷,調和氣血:柴胡具有升陽舉陷之功,能提升陽氣,使氣血運行通暢。當歸柴胡湯中,柴胡與當歸、黃芩等藥物配伍,共同作用於肝膽、脾胃等臟腑,以達到升陽舉陷,調和氣血,恢復臟腑功能的作用。
當歸柴胡湯中加入半夏,主要考量其和胃降逆與燥濕化痰的功效。
當歸柴胡湯以疏肝解鬱、養血調經為主要功效,但方中柴胡、黃芩等藥性偏寒,容易引起脾胃不和、寒濕內阻。半夏性溫,善於燥濕化痰,能溫和脾胃,防止寒邪損傷脾陽,同時也能降逆止嘔,防止藥性過寒導致胃氣上逆,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利於患者吸收藥效。
當歸柴胡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調經,和血養營:當歸為婦科常用藥,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方中柴胡疏肝解鬱,可導致氣滯血瘀,而當歸可補血活血,使氣血運行通暢,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症狀。
- 和解少陽,調和氣血:當歸柴胡湯主治少陽證,即肝膽不和、氣機不暢,而當歸可補血養血,調和氣血,配合柴胡疏肝解鬱,共同達到和解少陽,調節氣血運行之目的。
當歸柴胡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當歸柴胡湯的藥性偏寒涼,而甘草性甘平,能夠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脾胃。
- 增強藥效,和中補虛: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作用,能增強當歸柴胡湯補血活血、疏肝解鬱的效果,並能緩解藥物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氣虛乏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當歸柴胡湯之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傷寒頭痛,發熱惡寒,肢節痛,吐逆」,屬外感風寒初期,邪氣在表兼少陽氣機不暢之證。頭痛、發熱惡寒為太陽表證未解;肢節痛因寒邪客於經絡;吐逆則因少陽樞機不利,胃氣上逆。方中配伍以解表散寒、和解少陽為主,佐以和胃止嘔、養血調氣,符合「解表兼和裏」之治療思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柴胡(5錢):
為少陽經主藥,其性輕清升散,能疏解半表半里之邪,兼可透表退熱,針對發熱惡寒、頭痛及少陽氣鬱所致之吐逆。半夏(2錢,薑製):
與生薑同搗,增強降逆止嘔之效,專治吐逆;半夏辛溫化痰,生薑散寒和胃,二者協同調理中焦氣機,緩解少陽邪犯胃腑之證。當歸(1錢):
性溫味甘,養血活血。此處用量輕,恐非主補血,而在「血行風自滅」之理,助柴胡疏通少陽氣滯時兼顧血脈,緩解肢節疼痛。甘草(5分):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並緩柴胡、半夏之辛燥,保護胃氣。生薑、大棗:
生薑助半夏止嘔,兼散表寒;大棗補脾和營,與生薑配伍可調和營衛,輔助解表。
全方配伍特點:
- 表裏雙解:柴胡透表邪、半夏和裏氣,共解寒熱往來、吐逆。
- 氣血兼調:柴胡疏氣、當歸活血,治肢節痛兼顧血分。
- 標本兼顧:以解表為主,佐以和胃養血,防邪內傳。
推論延伸:
此方結構近似「小柴胡湯」之簡化變方,去黃芩、人參,加重柴胡用量,更專注於表證初起兼少陽氣逆。當歸之加入,反映古方對「血氣不通則痛」的考量,適合體質偏弱或女性外感兼血滯者。生薑、大棗為調和營衛之經典藥對,助藥力外達肌表。
傳統服藥法
柴胡5錢,半夏2錢(以生薑1錢同搗),當歸1錢,甘草5分。
加生薑、大棗,以水2盞,煎至8分,熱服。取汗微微即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當歸柴胡湯, 出處:《産科發蒙》卷四引《經效方》。 組成:當歸、芍藥、桔梗、檳榔、枳殼、桂枝、柴胡、青木香。 主治:産後血氣脅肋脹痛。
當歸柴胡湯,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柴胡5錢,半夏2錢(以生薑1錢同搗),當歸1錢,甘草5分。 主治:傷寒頭痛,發熱惡寒,肢節痛,吐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