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效散

應效散

YING XI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腎經 50%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應效散方劑中包含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地骨皮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應效散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瘡瘍腫毒、目赤腫痛等,地骨皮可有效清解體內熱毒,促進傷口癒合。
  2. 滋陰養血:地骨皮亦有滋陰養血的功效,可緩解熱毒所致的陰虛血燥,如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配合方劑中其他藥材,有助於恢復體內陰陽平衡,改善整體狀態。

總之,地骨皮在應效散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滋陰養血的雙重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配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應效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1. 下疳:泛指前陰部(如外生殖器)潰爛性病變,多因濕熱毒邪下注或房事不潔所致,常伴疼痛、流膿。
  2. 氣痿疳瘡多年不效:指慢性潰瘍久不癒合之瘡瘍,氣虛血弱而瘡口痿軟無力,或因疳證(如虛損積滯)導致的皮膚瘡瘍,纏綿難癒者。

此方主治重點在於「腐肉不生、久瘡不斂」,透過外用直接刺激瘡口生肌,內服調理氣血,雙向促進癒合。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主藥:地骨皮

  • 性味歸經:甘、寒,入肺、肝、腎經。
  • 核心功效
    1. 涼血解毒:針對瘡瘍濕熱毒邪,清熱以遏制腐爛。
    2. 生肌斂瘡:古代文獻如《本草綱目》載其能「長肉生肌」,尤其適用於「惡瘡」與「瘻瘡」。
    3. 養陰退熱:內服可調理慢性虛損之熱,改善氣痿之「久病多虛」體質。

用藥邏輯

  1. 外用(直接作用)

    • 地骨皮末以紙拈蘸藥粉插入瘡內,利用其生肌特性直接刺激局部組織修復,頻用則「腐去新生」。
    • 寒涼之性可清瘡口餘熱,避免熱毒繼續傷肉。
  2. 內服(整體調理)

    • 米飲(米湯)調服,取其甘平補中益氣之效,助地骨皮「托毒生肌」。
    • 地骨皮內服兼顧清虛熱與養血生津,適合久病傷陰或疳證耗損者。

治療原理

  • 標本同治
    • 外治「標」:直接促進瘡口癒合,避免進一步感染。
    • 內治「本**:調節體內氣血陰陽,尤其針對「氣痿」(氣虛瘡瘍無力)的體質基礎。
  • 簡潔配伍:僅單味地骨皮,但因其兼具清熱、生肌、養陰之效,符合「一藥多能」的古代用藥思維。

結論

《應效散》以地骨皮為核心,外治「祛腐生新」、內治「養陰托毒」,針對慢性潰瘍與下疳的病理特點,設計內外並行的治療策略,體現古人「簡藥專攻」的臨床智慧。

傳統服藥法


地骨皮不以多少(陰乾)。上為末。
每用紙拈蘸,絍瘡內,頻用自然生肉,更用米飲調2錢,不拘時候,每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軟性下疳四肢痿軟無力

相同名稱方劑


應效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引《瑞竹。 組成:地骨皮不以多少(陰乾)。 主治:下疳;氣痿疳瘡多年不效。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