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子散

皂角子散

ZAO JIAO Z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腎經 50%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皁角子散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涼血: 地骨皮味甘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皁角子散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目的,地骨皮可以輔助其清熱涼血,緩解熱毒所致的皮膚紅腫、疼痛等症狀。
  2. 滋陰潤燥: 地骨皮能滋陰潤燥,緩解因熱毒消耗津液所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皁角子散中的其他藥物如皁角刺等,可能存在燥性,地骨皮可以起到平衡藥性,避免過於燥烈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皂角子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瘡疹」,指皮膚瘡瘍或疹毒類病症,多由熱毒蘊結、氣血壅滯所致。古代醫家運用此方,推測其藉由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效,治療熱毒瘡瘍或疹痘未透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皂角子(皂龜子)

    • 性味辛溫,歸肺、大腸經,傳統用於祛痰開竅、散結消腫。
    • 此處取14個,量較重,推測其辛散之力能透發瘡疹,兼散瘀滯,促使疹毒外透或瘡癰消散。
  2. 馬氣勃(馬勃)

    • 性平味辛,善清肺熱、解毒利咽,外敷可止血斂瘡。
    • 與皂角子配伍,增強清熱解毒之效,針對瘡疹熱毒病機。
  3. 地骨皮

    • 性寒味甘,涼血退蒸、清瀉肺火,擅治血分伏熱。
    • 協同馬勃清熱,並防皂角子辛溫助火,兼顧疹毒內蘊之血熱。

三、炮製與服法原理

  • 鹽泥固濟燒存性:將藥材密閉煅燒成炭,存其藥性,增強收斂止血、解毒散結之效,適合瘡疹破潰或需托毒外透者。
  • 溫酒調服:酒行藥勢,助辛溫成分通行經絡,促使藥力達表以透發疹毒。

四、綜合推論
此方以皂角子為主,辛散透邪;馬勃、地骨皮為輔,清解熱毒。通過「燒存性」炮製,既減緩皂角子辛烈之性,又兼顧斂瘡生肌之效,整體針對「熱毒壅滯、疹瘡不暢」之病機,屬外透內清、標本兼顧之治法。

傳統服藥法


馬氣勃半兩,皂龜子14個,地骨皮半兩。
上入小罐子內,鹽泥固濟,燒存性,研細。
每服1-2錢,食後溫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子宮崩漏麻疹胃腸出血月經期間過長月經淋漓不止

相同名稱方劑


皂角子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四。 組成:馬氣勃半兩,皂龜子14個,地骨皮半兩。 主治:瘡疹。

皂角子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三。 組成:皂角子100個(燒留性,研細),榼藤子1個(全者,去殼研,不可搗)。 主治:腸風痔漏下血,經久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