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清脾湯

加減清脾湯

JIA JIAN QING P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9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胃經 25%
肺經 25%
腎經 25%
肝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清脾湯」中加入柳枝,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

柳枝性寒,味苦,歸肝、膀胱經。其清熱解毒之功,可針對脾胃濕熱所致的發熱、口渴、小便赤黃等症狀;利濕消腫之效,則有助於緩解濕熱蘊結所導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

因此,在「加減清脾湯」中加入柳枝,可增強其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脾胃濕熱所致的各種病症。

加減清脾湯中包含地骨皮,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涼血: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清脾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濕熱、熱毒蘊結所致的口苦、口渴、舌苔黃膩、便祕等症狀。地骨皮的清熱涼血作用,有助於清除體內熱毒,改善濕熱症狀。
  2. 滋陰潤燥: 地骨皮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滋養陰血,緩解因濕熱消耗津液導致的口渴、便祕等症狀。這點與清脾湯的滋陰降火功效相輔相成,可提升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加減清脾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瘧疾」,尤其針對寒熱往來的症狀。瘧疾在古代中醫理論中,多因外感瘧邪,伏於半表半裏,導致正邪交爭,表現為寒熱交替發作。此方結合「小柴胡湯」與「養胃湯」,並加生薑、桃柳枝、地骨皮等藥,旨在調和寒熱、和解少陽、健脾祛邪。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核心方劑基礎

    • 小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
      為和解少陽的代表方,主治邪在半表半裏的寒熱往來。柴胡疏解少陽之邪,黃芩清熱,半夏和胃降逆,人參、甘草、大棗補益中氣,生薑散寒和胃。
    • 養胃湯(常見組成如陳皮、厚朴、蒼朮、甘草、生薑等,具体需考證版本):
      以健脾燥濕、溫中散寒為主,適用於脾胃虛寒或寒濕內阻之證。
  2. 加減藥物分析

    • 生薑
      加強散寒止嘔、溫中和胃之力,輔助小柴胡湯和解,並助養胃湯溫中。
    • 桃柳枝
      桃枝活血通絡,柳枝清熱祛風,可能用於疏通經絡、化解瘧邪伏遏之滯。
    • 地骨皮
      清虛熱、涼血,針對瘧疾日久可能伴隨的陰分伏熱。
    • 紅棗
      補脾和營,調和藥性,增強扶正作用。
  3.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寒熱調控
      • 若「寒多熱少」,重用養胃湯(加強溫中散寒);
      • 若「熱多寒少」,重用小柴胡湯(偏重清解少陽熱邪);
      • 「寒熱均者剔平」即平衡兩方比例,體現中醫「和法」思想。
    • 祛邪兼顧扶正
      小柴胡湯和解祛邪,養胃湯健運脾胃,加生薑、紅棗調和營衛,地骨皮清餘熱,桃柳枝通絡透邪,共奏扶正祛邪之效。

三、推論可能的功效延伸

除主治瘧疾外,此方可能適用於:

  1. 類似少陽病的寒熱交替症狀(如不明原因發熱)。
  2. 脾胃虛弱兼外感邪氣,出現嘔惡、食欲不振者。
  3. 濕熱或寒濕夾雜的症候,因方中兼顧清熱、燥濕、溫中。

四、總結

此方結合和解少陽與健脾溫中兩大法,靈活加減以應對瘧疾寒熱偏勝,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思想。其組成邏輯嚴謹,既可疏解外邪,又能調理中焦,達到邪正兼顧之效。

傳統服藥法


小柴胡湯合養胃湯加生薑、桃柳枝、地骨皮。
加紅棗,水煎服。若寒多熱少多用養胃湯,熱多寒少多用柴胡湯,寒熱均者剔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清脾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七。 組成:小柴胡湯合養胃湯加生薑、桃柳枝、地骨皮。 主治: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