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枝浴湯
LIU ZHI Y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方出《千金》卷五,名見《普濟方》卷三八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胃經 50%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柳枝浴湯中包含柳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柳枝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熱毒可引起皮膚紅腫、疼痛等症狀,而柳枝可以清熱解毒,消散熱毒,達到止痛止癢的效果。
- 疏風散熱: 柳枝亦可疏風散熱,對於風熱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等,具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柳枝浴湯中加入柳枝,能夠有效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疏風散熱,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柳枝浴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小兒生一月至五月,乍寒乍熱」,即嬰兒出生後1至5個月內,出現反覆忽冷忽熱的症狀。此類症狀在傳統中醫理論中,可能與「營衛不和」、「風邪外襲」或「胎熱未清」相關。小兒臟腑嬌嫩,體表衛氣不固,易受外邪侵擾,若邪氣滯留肌表,則表現為寒熱往來。柳枝浴湯透過外浴之法,疏風透邪,調和體表氣機。
配伍加減
- 若伴隨「渴」症,加冬瓜汁內服,取其甘涼生津、清熱除煩之效,針對內熱傷津之證。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主藥:柳枝(細切)
- 性味歸經:苦寒,入肝、心、膀胱經。
- 傳統功效:
- 祛風除濕:《本草綱目》載柳枝可「治風熱腫毒」,其輕揚升散之性,能透達肌表風邪。
- 清熱透邪:苦寒能清內熱,尤善解「血分鬱熱」,適合小兒胎熱或外感化熱之證。
- 通利腠理:煎湯外浴,藉藥性與溫熱之水協同開泄毛孔,促進氣血流通,調和寒熱。
2. 輔藥:冬瓜汁(內服)
- 性味歸經:甘淡微寒,入肺、大腸、小腸經。
- 對應病機:
- 針對「乍寒乍熱」伴隨的「口渴」,提示熱邪傷津或陰分不足。冬瓜汁清熱生津,輔助柳枝解熱而不傷陰,符合「治熱以寒」之法。
3. 外浴療法原理
- 經皮吸收:柳枝有效成分(如水楊苷)透過煎煮溶出,藉浴湯溫熱之力促進吸收,直達肌表經絡。
- 發汗解表:溫浴可助發汗,疏散外邪,調和營衛,改善寒熱往來。
- 嬰兒用藥特性:小兒服藥不易,外治避開脾胃負擔,符合「小兒外治為先」的傳統思路。
4. 整體方義
此方以柳枝外浴祛風清熱為主,冬瓜汁內服生津為輔,構成「外疏內清」之法。針對小兒寒熱錯雜之病機,外浴解表透邪,內服顧護津液,體現中醫「標本兼顧」的思維。
三、邏輯推衍與潛在應用
從「柳枝浴湯」的設計可推測:
- 病位偏表:以「浴湯」外治推斷邪氣主要滯留肌表,未深及臟腑。
- 熱重於寒:柳枝性寒為主藥,顯示熱象較明顯,但寒熱並存時,配伍溫浴之法以平衡藥性。
- 兼症加減靈活:口渴加冬瓜汁,提示可隨證調整,若兼腹瀉或痰濕,或可配伍健脾化濕之品。
此方體現古代中醫對小兒外治法的嫻熟運用,結合藥物性味與給藥途徑的精准匹配,值得後世進一步驗證與發掘。
傳統服藥法
柳枝(細切)。
若渴,絞冬瓜汁服之。
煮汁,浴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柳枝浴湯,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柳枝(細切)。 主治:小兒生一月至五月,乍寒乍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