薔薇丸

薔薇丸

QIANG WE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40%
心經 20%
肝經 20%
腎經 20%
肺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薔薇丸中加入地骨皮,主要是考慮其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

地骨皮味甘性寒,入肺、肝、腎經,能有效清熱瀉火,尤其對肺熱咳嗽、骨蒸潮熱、虛熱盜汗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薔薇丸作為治療肝鬱氣滯、血瘀經閉的方劑,地骨皮的存在有助於緩解因肝火旺盛、熱毒內蘊而引起的經閉、痛經等症狀,同時亦能滋陰降火,改善因陰虛火旺而導致的月經不調

薔薇丸中使用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薔薇丸多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如鼻衄、吐血、便血等,生地黃能清熱涼血,抑制出血,緩解症狀。
  2. 滋陰潤燥:生地黃能滋陰潤燥,緩解因血熱燥熱引起的口渴、便祕等症狀。薔薇丸中可能含有其他燥熱藥物,生地黃可以起到滋陰潤燥,平衡藥性,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薔薇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風濕體痛,不能飲食;兼癰疽後虛羸」,其核心病機為風濕痹阻經絡,氣血虛弱,兼有熱毒或陰虛內熱。分述如下:

  1. 風濕體痛,不能飲食

    • 「風濕體痛」指風濕之邪侵襲肢體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表現為關節、肌肉疼痛、沉重或腫脹。
    • 「不能飲食」可能因濕邪困脾,脾胃運化失常,或久病氣虛,胃納不佳。
  2. 癰疽後虛羸

    • 「癰疽」為熱毒壅滯、血肉腐敗之證,其後期常見氣血耗傷、陰液不足,表現為身體虛弱、消瘦乏力。
    • 「虛羸」指正氣虧虛,需補益氣血、清解餘熱以促恢復。

綜合而言,此方適用於風濕鬱熱夾雜氣血不足之證,既能祛風除濕、清熱解毒,又可補益氣血、生肌長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風清熱,解毒通絡

  • 薔薇根:涼血解毒,活血通絡,《本草綱目》載其治「風濕癰疽」。
  • 黃芩、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針對濕熱痹阻及癰疽餘熱。
  • 白蘞、石龍芮:清熱消腫,生肌斂瘡,助癰疽後瘡口癒合。
  • 葛根:升陽解肌,舒筋活絡,緩解風濕拘急。

2. 補益氣血,養陰生肌

  • 黃耆、當歸:補氣生血,治虛羸乏力,促進癰疽後氣血恢復。
  • 芍藥:養血斂陰,緩急止痛,兼清血分鬱熱。
  • 續斷:補肝腎、強筋骨,助風濕久病之筋脈損傷修復。

3. 生津潤燥,調和脾胃

  • 栝樓根(天花粉):清熱生津,潤燥止渴,針對熱傷陰液或虛羸口乾。
  • 鼠李根:清熱通便,《本經》稱其「除痺」,輔助瀉熱通絡。
  • 蜂蜜和丸:甘緩補中,調和藥性,兼潤腸胃。

組方特點

全方以清熱祛濕為主,補益為輔,注重「通補並用」,尤其適合風濕熱痹兼氣血不足者。若有黃連(如《千金翼》所載),則加強清熱解毒之力,更契合癰疽後餘熱未清之證。


總結

[薔薇丸]的設計邏輯在於:

  • 標本兼治:清熱祛濕以治標(風濕、熱毒),補氣養血以治本(虛羸)。
  • 動靜結合:葛根、薔薇根等活血通絡,配伍黃耆、當歸等靜補氣血。
  • 臟腑兼顧:調脾胃(黃芩、栝樓根)、養肝腎(續斷、芍藥),全面改善體質。

此方體現了中醫「扶正祛邪」的治療思想,對於風濕熱痹及癰疽後調理具有較強針對性。

傳統服藥法


薔薇根1兩,黃芩1兩,鼠李根1兩,當歸1兩,葛根1兩,白蘞1兩,石龍芮1兩,黃柏1兩,芍藥1兩,續斷1兩,黃耆1兩,栝樓根2兩。
上為末,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日3服。
《千金翼》有黃連一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薔薇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五。 組成:薔薇根100斤,枸杞根100斤,食蜜10斤,生地黃10斤。 主治:風濕體痛,不能飲食;兼癰疽後虛羸。

薔薇丸, 出處:《千金》卷六。 組成:薔薇根1兩,黃芩1兩,鼠李根1兩,當歸1兩,葛根1兩,白蘞1兩,石龍芮1兩,黃柏1兩,芍藥1兩,續斷1兩,黃耆1兩,栝樓根2兩。 主治:口中瘡,身體有熱氣痱瘰。

薔薇丸, 出處:《千金》卷二十三。 組成:薔薇根3兩,石龍芮1兩,黃耆1兩,鼠李根皮1兩,芍藥1兩,黃芩1兩,苦參1兩,白蘞1兩,防風(一作防己)1兩,龍膽1兩,栝樓根1兩,梔子人4兩。 主治:身體有熱氣瘰癧,及常有細瘡,並口中有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